摘要(Abstract):
作者精神权利的传统理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国立法的不统一、众多的精神权利的“交易”现象以及网络数字经济的挑战,显得苍白与无奈,致使一些学者对作者精神权利的存在与否产生了怀疑。本文从精神权利的权能分析入手,认为作者精神权利具有双重性,从而建立了一个积极权能与消极权能理论,试图解决作者精神权利在立法、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疑难和困惑,并使其在这三方面达到了较好的统一和协调。
关键词(KeyWords): 作者精神权利;积极权能;消极权能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李莉;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法国知识产权法典》,黄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中文部分第9、10页。
- [2][德]M·雷炳德:《著作权法》,张恩民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713-723页。
- [3]前引[1],中文部分第9页。
- [4]刘家瑞:《精神权利的再生》,载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四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4页。
- [5]前引[4]。
- [6]李琛:《质疑知识产权之“人格财产一体性”》,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 [7]参见何炼红:《著作人身权转让合理性研究》,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3期。
- [8]前引[4],第402页。
- [9][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页。
- 10前引[1],英文部分“Title II Authors’Right”第10页。
- 11BERNE CONVENTIONFORTHE PROTECTION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OF SEPTEMBER9,1886,Article6bis·
- 12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各国版权法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1页。
- 13前引[2],第723页。
- 14前引[1],中文部分第10页。
- 15张静:《著作权法评析》,台湾水牛出版社1983年版,第55页。
- 16[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51-52页。
- 17前引16,第76页。
- 18前引16,第75页。
- 19[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4页。
- 20郭禾:《网络技术对著作权制度的影响》,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89页。
- 21[德]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法律智慧警句集》,舒国滢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 22[德]耶林:《为权利而斗争》,胡宝海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