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我国新近的反恐刑事立法明显呈现出预防性特征,它体现的是国家对恐怖主义犯罪政治宽容度的降低和刑法对秩序和安全价值保护的强化,在当下的我国,其不失为国家的理性选择。但刑法必须维护法律基本价值在反恐领域的有序而合理的组合关系。国家要警惕幽暗而缺乏宽容的刑事政策借反恐之名进一步扩张,"敌人刑法"的观念是一种危险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国未来反恐国家战略与刑事政策现代化之路,在刑法领域,有赖于合理平衡安全价值与公民自由的关系;在社会政策的整体性方面,需要国家妥善处理刑法与其他社会政策的有效合作。
关键词(KeyWords): 恐怖主义;预防性刑法;反恐国家战略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刑事立法的新近扩张及其法治限度研究”(项目批准号:15BFX05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何荣功;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David Garland,The Culture of Control-Crime and Social Order in Contemporary Society,Oxford Univeristy Press,2001,p.1,p.3,p.199.
- (2)美国实证研究数据表明:“9·11”事件发生后,众多美国公民出于安全考虑不再乘坐飞机,而是使用汽车出行。然而,统计数据显示,更高的交通流量和因此所导致的诸多交通事故在道路上造成的死亡人数却远大于“9·11”事件中被劫持的客机上死亡的乘客数量。参见[德]乌尔里希·齐白:《全球风险社会与信息社会中的刑法》,周遵友、江溯等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198页。
- (3)参见[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7页。
- (4)参见[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141页。
- (5)参见[美]哈伯特L·帕克:《刑事制裁的界限》,梁根林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46页。
- (6)参见前引(2),[德]乌尔里希·齐白书,第167页。
- (7)参见[意]弗朗西斯科·维加诺:《意大利反恐斗争与预备行为犯罪化-一个批判性反思》,吴沈括译,载《法学评论》2015年第5期。
- (8)See Douglas Husak,Overcriminalization:The Limits of Criminal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33.
- (9)参见[美]奥德丽·库尔思·克罗宁、詹姆斯·M.卢德斯:《反恐大战略:美国如何打击恐怖主义》,胡溦等译,新华出版社2015年版,第117页。
- (10)参见[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王志安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252页。
- (11)参见李适时2014年10月2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的说明》。
- (12)参见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4页。
- (13)See Andrew Ashworth and Jeremy Horder,Principles of Criminal Law(7th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p.39.
- (14)参见[德]雅科布斯:《市民刑法与敌人刑法》,徐育安译,载许玉秀主编:《刑事法之基础与界限---洪福增教授纪念专辑》,台湾学林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39页。
- (15)吴沈括:《扩张中的犯罪预备及参与形式---围绕第18届国际刑法学大会第一专题的展开》,载《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 (16)参见前引(10),[日]川岛武宜书,第221页。
- (17)See Andrew Ashworth and Lucia Zedner,Preventive Justi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p.180.
- (18)前引(1),David Garland书,第13页。
- (19)See Julian V.Roberts,et al.,Penal Populism and Public Opinion:Lessons Form Five Countr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p.162.
- (20)参见[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与哲学》,顾肖荣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 (21)参见[德]埃里克·希尔根多夫:《德国刑法学:从传统到现代》,江溯、黄笑岩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
- (22)参见前引(9),[美]奥德丽·库尔思·克罗宁、詹姆斯·M.卢德斯书,第11页。
- (23)参见周少华:《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94页。
- (24)前引(2),[德]乌尔里希·齐白书,第198页。
- (25)参见前引(17),Andrew Ashworth and Lucia Zedner书,p.195.
- (26)参见[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8页。
- (27)参见前引(9),[美]奥德丽·库尔思·克罗宁、詹姆斯·M.卢德斯书,第118页。
- (28)参见前引(10),[日]川岛武宜书,第150页。
- (29)参见前引(9),[美]奥德丽·库尔思·克罗宁、詹姆斯·M.卢德斯书,第4、20页。
- (30)前引(9),[美]奥德丽·库尔思·克罗宁、詹姆斯·M.卢德斯书,第12页。
- (31)参见[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中文版序言第2页。
- (32)[斯洛文尼亚]卡思天·M.儒攀基奇:《刑法理念的批判》,何慧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中文版序言,第4页。
- (33)参见[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8-159页。
- (34)参见冯钢:《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韦伯伦理思想中的康德主义》,载《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 (35)参见前引(15),吴沈括文。
- (36)前引(1),David Garland书,p.199.
- (37)参见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页。
- (38)参见[德]克劳斯·罗克辛:《刑事政策与刑法体系》(第二版),蔡桂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
- (39)参见前引(26),[美]罗斯科·庞德书,第15页。
- (40)参见[德]哈塞默尔:《面对各种新型犯罪的刑法》,载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编:《明德刑法学名家讲演录》(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 (41)参见叶匡政:《恶性暴力背后的文化沉思》,载http://blog.ifeng.com/article/5202750.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6年1月2日。
- (42)周国平:《周国平语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0页。
- (43)前引(26),[美]罗斯科·庞德书,第30页。
- (44)参见[美]戴维·米勒:《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李里峰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25页。
- (45)前引(9),[美]奥德丽·库尔思·克罗宁、詹姆斯·M.卢德斯书,第4页。
- (46)转引自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基础》,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代自序,第16页。
- (47)前引(38),[德]克劳斯·罗克辛书,第5页。
- (48)参见前引(9),[美]奥德丽·库尔思·克罗宁、詹姆斯·M.卢德斯书,第2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