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人人生而平等的命题产生在菲尔麦与经院哲学家贝拉尔米诺和苏亚雷斯的论战中,对西方的公法和私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在私法领域,它却不能涵盖未成年子女与其父母的关系。形成权理论形成后,人们认识到的私法不平等领域越来越多,继从属劳动关系的屈从性被发现之后,又有房屋租赁关系、附随意条件的合同关系、附随合同关系等加入这类关系的行列,甚至有欺压关系之概念的产生,它们催生了一套调整这种强弱不均衡关系的法律制度,质疑民法调整平等主体间关系的之传统说明的真理性。屈从关系具有保护性,所以,屈从并不等于屈辱。
关键词(KeyWords): 菲尔麦命题;屈从关系;亲子关系;从属劳动关系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徐国栋;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See the Entry of Gunpowder Plot,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Gunpowder_Plot,2011年4月14日访问。
- [2]See the Entry of Oath of Allegiance(United_Kingdom),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Oath_of_Allegiance_(United_Kingdom),2011年4月14日访问。
- [3]See the Entry of Pope Paul V,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Pope_Paul_V,2011年4月14日访问。
- [4]See The Political Works of James I,The Lawbook Exchange Ltd.Union,New Jersey,2002,pp.71ss.
- [5]参见前引[4],The Political Works of James I,第108页。
- [6]See John Hearsey McMillan Salmon,Renaissance and Revolt:Essays in the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History of Early Modern Franc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3,p.184.
- [7]参见前引[4],The Political Works of James I,第Ixi页。
- [8]Cfr.Francisco Suárez,Opera omnia,Tomo24,apud Ludovicum Vivès,1859,p.208.
- [9]See J.P.Sommerville,From Suarez to Filmer:A Reappraisal,In The Historical Journal,Vol.25,No.3(Sep.1982),p.529.
- [10]参见前引[9],J.P.Sommerville文,第531页。
- See Pérez Goyena,Antonio."Francisco Suárez",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Vol.14,New York:Robert Appleton Company,1912,On http://www.newadvent.org/cathen/14319a.htm,2011年4月6日访问。
- 除了菲尔麦外,国王方面的参与论战者还有John Buckeridge主教、Thomas Jackson、Marco Antonio de Dominis(1566-1624年)等。教皇方面的参战者还有红衣主教Perron。
- “I see not then how the children of Adam,or of any man else,can be free from subjection to their parents.”See Robert Filmer,Patriarcha orthe Natural Power of King,On http://www.constitution.org/eng/patriarcha.htm,2011年4月2日访问。
- [14]参见前引[13],Robert Filmer文。
- 参见[英]迈克尔·莱斯诺夫等著:《社会契约论》,刘训练、李丽红、张红梅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3页。
- See Gordon Schochet,Thomas Hobbes on the Family and the State of Nature,In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82,No.3(Sep.,1967),p.435.
- 参见[英]洛克:《政府论》(上篇),叶启芳、翟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4页以下。
- 参见[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页。
- [19]参见前引[18],[法]卢梭书,第9页。
- [20]前引[18],[法]卢梭书,第9页。
- See Gordon Schochet,Patriarchalism,Politics and Mass Attitudes in Stuart England,In The Historical Journal,Vol.12,No.3(1969),p.423.
- See Gaillard Hunt,The Virginia Declaration of Rights and Cardinal Bellarmine,In The Catholic Historical Review,Vol.3.No.3(1917),p.283.
- [23]参见前引[22],Gaillard Hunt文,第288页。
- [24]参见前引[22],Gaillard Hunt文,第289页。
- See Robert Filmer,Patriarcha and Other Political Works,Basil Blackwell,Oxford,1949,p.53.
- See De Laicis-Saint Robert Bellarmine’s Treatise on Civil Government,On http://catholicism.org/de-laici s.html/7,2011年4月12日访问。
- [27]参见前引[14]。
- [28]参见前引[22],Gaillard Hunt文,第287页。
- [29]参见前引[22],Gaillard Hunt文,第289页。
- [30]参见前引[26]。
- 关于杰佛逊作为一个种族主义者对于人人平等命题的不相信,参见Gary S.Dykes,Are All Men Created Equal?An Issue in Semantics,On http://www.biblical-data.org/Equality.pdf,2011年7月6日访问。
- 参见姜士林、陈玮主编:《世界宪法大全》(上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版,第761页。
- 参见徐国栋:《平等原则——宪法原则还是民法原则?》,载《法学》2009年第3期。
- See Gabor Hamza,The Classification into Branches of Modern Legal System and Roman Law Traditions,In Revista de Derecho de la PonteficiaUniversidad Catolica de Valparaiso,Vol.XXVII(2006),p.459.
- 参见[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册),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 [36]关于有社会主义背景的民法典规定平等原则的情况,参见前引[33],徐国栋文。
- 关于这一限定的消极意义,参见徐国栋:《“平等主体”民法调整对象限制语研究综述》,载《北方法学》2009年第3期。
- 这种民法调整对象定义的实例,参见《法学研究》编辑部编著:《新中国民法学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页以下。
- 参见顾昂然:《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纪念彭真同志诞辰100周年》,载《求是》2002年第21期。
- 参见江平:《制定民法典的几点宏观思考》,载《政法论坛》1997年第3期。
- 参见王利明:《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
- 参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载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4/28/c_121358336_2.htm,2011年7月6日访问。
- See J.P.Sommerville,Filmer and Patriarchalism,On http://history.wisc.edu/sommerville/367/367-043.htm,2011年6月14日访问。
- 参见申卫星:《形成权基本理论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30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以下。
- Cfr.G.Chiovenda,L’azione nel sistema dei diritti,Saggi di diritto processuale civile,Roma,Sefi,1930,p.20.
- Cfr.Federico del Giudice e Sergio Beltrani(a cura di),Nuovo Dizionario Giuridico Romano,Napoli,Edizione Simone,1995,p.342.
- Cfr.Iolanda Pepe(A cura di),Codice Civile(1865),Codice Commercio(1882),Edizione Simone,Napoli,1996,p.498.
- 参见王涌:《寻找法律概念的“最小公分母”——霍菲尔德法律概念分析思想研究》,载《比较法研究》1998年第2期。
- 参见申卫星:《对民事法律关系内容构成的反思》,载《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1期。
- 参见《在线词源词典》subjectus条,On http://www.etymonline.com/index.php?search=subject&searchmode=none,2011年4月16日访问。
- 参见谢大任主编:《拉丁语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522页。
- See John Stuart Mill,Subjection of Women,Republished2008by Forgotten Books,www.forgottenbooks,org.p.1.
- See Two Barristers,The Legal Subjection of Men,Twentieth Century Press,London,1896.
- See Jean Bodin,On Sovereignty:Four Chapters from Six Books of the Commonwealth,edited by Julian H.Franklin,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2,p.16.
- Véase Alejandro Guzmán Brito,Los Orígenes de La Noción de Sujeto de Derecho.Rev.estud.hist.-juríd.[online].2002,n.24[citado2011-06-29],pp.151-247.Disponible en:〈http://www.scielo.cl/scielo.php?script=sci_arttext&pid=S071654552002002400007&lng=es&nrm=iso〉.ISSN0716-5455.doi:10.4067/S0716-54552002002400007.
- 参见梁启超:《饮冰室合集》(1),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7页。
- 参见《德汉词典》编写组:《德汉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298页,第1409页。
- Cfr.Antonio Scialoja,Giuseppe Branca,Francesco Galgano,Commentario del Codice civile Scialoja-Branca,N.Zanichelli,1943,p.32.
- Cfr.Federico del Giudice(A cura di),Nuovo Dizionario Giuridico,Napoli,Edizione Simone,pp.1170s.Cfr.C.Massimo Bianca,Guido Patti,Salvatore Patti,Lessico di Diritto Civile,Giuffrè,Milano,2001,p.703.Cfr.Francesco Gazzoni,Manuale di Diritto Privato,Edizione Scientifiche Italiane,Napoli-Roma,1987,p.68.
- 参见[葡]Carlos Alberto da Mota Pinto:《民法总论》,林炳辉等译,光大柯氏印务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92页。
- [63]参见前引[51],申卫星文。
- 参见徐国栋:《民法总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55页。
- 从澳门开办第一届法律课程开始,使用的教科书就是Pinto的《民法总论》,屈从理论在该书有较详细的论述。JoséPinheiro Torres在由澳门大学法学院于2007年出版的”Repertório do Direito de Macau”一书第362页提到了屈从的概念。另外,在澳门法院的司法见解中也经常可以见到屈从概念的使用,最近可以在2008年的一份澳门中级法院的判决中找到屈从字样:Processo n.o340/2008,Datado acórdo:2008-07-03(Recurso civil)。本注释的全部内容,都由澳门大学法学院的唐晓晴教授提供,在此致谢。
- 关于《德国民法典》中关于意味着屈从关系的形成权规定,参见[德]卡尔·拉伦茨、曼弗瑞德·沃尔夫:《德国民法中的形成权》,孙宪忠译,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4期。
- 参见[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5页以下。
- 参见[英]爱德华兹:《汉穆拉比法典》,沈大銈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
- 参见[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张智仁、何勤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61页。
- 参见[古希腊]柏拉图:《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严群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08页。
- 参见班固:《汉书·贾捐之传》(第九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33页。
- Cfr.Luigi Brigida,La Patria Potestas,Dal Codice1865al Diritto Famiglia,Su http://www.diritto e storia.it/archiviogiuridico/Archivio_8/Brigida.pdf,2011年6月30日访问。
- See John Crook,Patria Potestas,In The Classical Quarterly,New Series,Vol.17,No.1(May,1967),p.1.
- Voir Jaques Ramin and Paul Veyne,Droit et société:les hommes libres qui passent pour esclaves et l’esclavage volontaire,In Zeitschrift fürAlte Geschichte,Vol.30,No.4(1981),p.486.
- 参见徐国栋:《优士丁尼〈法学阶梯〉评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0页。
- [76]故有家子是家父取得财产的工具之说。参见前引[75],徐国栋书,第349页。
- 参见[德]奥托·基弗:《罗马风化史》,姜瑞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5页。
- [78]参见前引[21]。
- 但有人企图把劳方和资方都说成有产者,劳动者的“产”是其劳动力,资本家的“产”是生产资料。由于双方都有产,不能说劳动关系不平等。参见张秋惠、于桂兰:《劳资关系的产权理论演化研究》,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 [80]参见前引[13],Robert Filmer文。
- See Barbara Bennett Woodhouse,"Who Owns the Child?Meyer and Pierce and the Child as Property",In William and Mary Law Review,Vol.33(1992),p.1037,1064.
- 参见刘丽华:《美国进步运动时期棉纺织业中的童工问题透析》,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 参见[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73页。
- 例如,波多黎各就尝试通过民意调查的方式把西班牙留下的《民法典》中21岁的成年年龄改为18岁。参见徐国栋:《孤星下的民法典——波多黎各民法典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载《华东法律评论》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 参见张俊浩主编:《民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0页。
- 参见徐国栋:《普通法中的国家亲权制度及其罗马法根源》,载《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 参见高伟:《未成年人监护之公法化变革》,载陈苇主编:《家事法研究》2009年卷,群众出版社2010年版,第314页。
- See N.Y.Lowe,The Legal Position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English Law,In1994Singapor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p.339.
- Cfr.Francesco Santoro-Passarelli,Dotrine generali del diritto civile,Nona Edizione,Napoli,Jovene,2002,p.74.
- 这一公约的文本,载http://baike.baidu.com/view/102405.htm,2010年1月28日访问。
- 关于权力财产的概念。See Margaret Jane Radin,Reinterpreting Propert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and London,1993,p.49.
- 参见范剑虹:《限制期限合同与解雇的判例与法理依据》,载北大法律信息网,2010年4月7日访问。
- 参见[德]沃尔夫冈·多伊布勒:《德国劳动法的基本架构及其在全球化影响下的发展前景》,何旺翔译,载《中德法学论坛》第4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 Cfr.Massimo Roccella,Manuale di Diritto del Lavoro.Giapichelli Editore,Torino,2008,p.4.
- 参见费安玲等译:《意大利民法典》(2004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9页。
- Cfr.C.Massimo Bianca,Diritto Civile,1,La norma giuridica,i soggetti,Giuffrè,Milano,2002,p.203,note229.
- 参见曹燕:《从“自由”到自由:劳动法的理念缘起与制度变迁》,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10期。
- 参见胡新建:《劳务关系、雇佣关系、劳动关系之辨析与建构》,载《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 参见钟广池:《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联系之探讨——兼论劳动法统一调整模式》,载《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黄元珊、郑至吾:《我国劳动法与民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比较》,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 之所以说“差不多”,乃因为存在例外,还有一些学者把劳动关系视为适用意思自治原则的平等主体间的合同关系。对此,参见黄卉的文章《德国劳动法中的解雇保护制度》(载《中外法学》2007年第1期)第100页注释7中罗列的持这种观点的德文文献,但遗憾的是,她声称[德]W.杜茨:《劳动法》,张国文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边码第53页中有这种观点,但查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此书的该页,并无这种观点的表述。杜茨明确表示劳动法是关于处于从属地位者(雇员)的雇佣关系的法律规则(从属劳动地位者的特别法)的综合。参见该书的中译本第1页。
- [104]参见前引[96],Massimo Roccella书,第282页以下。
- 《德国民法典》中的规定权指第315-319条规定的给付确定权。
- [106]参见前引[103],[德]W.杜茨书,第1页。
- [107]参见前引[96],Massimo Roccella书,第4页。
- 参见《劳动法》第2条和《劳动合同法》第2条。
- 这样的被精神病的例子不绝于书,典型的是武汉徐武因为上访被精神病案。其详参见《武汉徐武“被精神病”舆情报告》,载《政法网络舆情》2011年第18-19期合刊。
- 持类似观点的文献有许建宇:《关于劳动法学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3期。
- 参见陈筠:《中国的年轻人为何不愿租房》,On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24&tree View=1&view=2&id=96299716,2011年7月12日访问。
- Véase Victor Vial Del Rio,Teoria General del Acto Juridico,Editorial Juridica De Chile,Santiago,2006,pag.333.
- 参见费安玲等译:《意大利民法典》(2004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0页以下。
- Cfr.Codice Civile e leggi complementari(A cura di Giuseppe Finocchiaro),2010,Gruppo24ore,Milano,p.1386.
- [115]参见前引[95],[德]沃尔夫冈·多伊布勒文,第99页。
- [116]关于国家亲权的概念及其对亲子关系的干预,参见前引[86],徐国栋文。
- 参见丁权赋,李晓玲:《论现代劳动法的基本理念》,载《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8期。
- 参见常凯:《劳权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以下。
- [119]参见前引[86],徐国栋文。
- Cfr.Iolanda Pepe(A cura di),Codice Civile(1865),Codice Commercio(1882),Edizione Simone,Napoli,1996,pp.196s.
- 参见郑尚元:《雇佣关系调整的法律分界——民法与劳动法调整雇佣类合同关系的制度与理念》,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 [122]参见前引[95],[德]沃尔夫冈·多伊布勒文,第99页以下。
- 参见黄卉:《德国劳动法中的解雇保护制度》,载《中外法学》2007年第1期;陈国文:《瑞典劳动法中的解雇制度研究》,载《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第5期;田丹宇:《法国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载《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1期;郑爱青:《法国劳动法对女性权益的保护》,载《人权》2005年第5期;刘志军:《浅议德国劳动法上的变更性解雇》,载《广西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谢德成,穆随心:《英国劳动法限制解雇制度》,载《中国劳动》2005年第6期;蔡红:《英国劳动法的不公平解雇及其法律救济》,载《欧洲》2002年第2期。
- [124]参见前引[123],黄卉文。
- Cfr.L.Bigliazzi Geri et al.,Diritto Civile,1,Norme soggetti e rapporto giuridico,UTET,Torino,1987,p.323.
- 参见苏敏:《我国家政业服务人员法律适用选择——从民法和劳动法的角度》,载《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 参见徐国栋:《民法哲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页。
- 关于夫妻关系从屈从关系到平等关系的演进史,参见徐国栋:《家庭法哲学二题》,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3期。
- 参见[日]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王闯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