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调判结合"是我国法院长期采用的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但调解与审判至少具有12个方面的不同面相,是本质上存在重大区别的两种纠纷解决机制。将调解与审判分离才符合各自的规律,并有利于优化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有利于保障司法公正。在法院内部,调审分离的共识正在形成。近年来,法院进行的调解改革的尝试,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为调审分离奠定了实践基础。通过对人员分离、角色分离、程序分离和地点分离,可以在现有民事诉讼制度的框架内完成调审分离的改革。
关键词(KeyWords): 调解;审判;调审区别;调审分离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研究”(10ZD&0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Author): 李浩;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页。
- [奥]欧根·埃利希:《法社会学原理》,舒国滢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 [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20页。
- [英]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42页。王松明:《现代调解的法治路径》,载最高人民法院港澳台司法事务办公室编:《现代司法制度下调解之应用——首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司法高层论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258页。参见“全国法院十大调解案例”,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2年第9期,第15—16页。
- [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载《法治秩序的构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32页。
- [日]井上治典:《诉讼与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的相关理论》,载[日]小岛武司、伊藤真编:《诉讼外纠纷解决办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页。
- 前引⑨,[日]棚櫴孝雄书,第88页。
- [德]托马斯·莱赛尔:《法社会学导论》(第5版),高旭军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82页。
- [美]史蒂文·瓦戈:《法律与社会》(第9版),梁坤、邢朝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8—209页。
- 参见杨柳:《模糊的法律产品—对两起基层法院调解案件的考察》,载强世功编:《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484页以下;张勤:《当代中国基层调解研究—以潮汕地区为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02—204页。
- [德]卢曼:《社会的法律》,郑伊倩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页。
- 沈志先主编:《诉讼调解》(法官智库丛书之一),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 参见[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62—163页。
- 参见王泽鉴:《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43页。
- 梁慧星:《裁判的方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 张豪:《调解八法》,载《山东审判》2010年第3期。
- 李建、李军:《新蔡县法院:十种方法提高民商事案件调解率》,载《驻马店日报》2009年11月20日。
-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培训班编:《民事诉讼法讲座》,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40页。
-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的若干意见》第16条。
- 范愉:《“当判则判”与“调判结合”——基于实务和操作层面的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6期。
- [英]迈克尔·努尼:《法律调解之道》,杨丽华、于丽英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 前引23,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民诉组、北京政法学院诉讼法教研室民诉组合编书,第71页。
- “调解烦”,是由于法官三番五次对当事人进行调解引起的,“调解烦”表明在调解不成的情况下,法官不是及时判决,而是继续一次次做调解工作。参见姚红等:《〈民事诉讼法〉修改大家谈》,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 前引27,[英]迈克尔·努尼书,第7页。
- 参见[美]斯蒂芬·B·戈尔德堡等:《纠纷解决:谈判、调解和其他机制》,蔡彦敏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7页。
-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中国诉讼调解制度改革的专题研究》,载杨润时主编:《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12页。
- [美]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郑戈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2页。
- 前引23,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民诉组、北京政法学院诉讼法教研室民诉组合编书,第70页。
- [美]马丁·夏皮罗:《法院:比较法上和政治学上的分析》,张生、李彤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1页。
- 参见李浩:《论法院调解中程序法与实体法约束的双重软化——兼析民事诉讼中偏重调解与严肃执法的矛盾》,载《法学评论》1996年第4期。
- 法官们一般都认为,调解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要求权利人做出让步。参见李浩《民事审判中的调审分离》,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4期。
- 乔宪志主编:《试论法院调解制度改革》,上海市法官协会2000年印,第43-44页。
- 前引40,乔宪志主编书,第94页。
-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调研小组:《民事诉讼程序改革报告》,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 前引32,杨润时主编书,第255页。
- 参见前32,杨润时主编书,第271—279页。
- 前引32,杨润时主编书,第296页。
-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调研报告汇编》(内部资料),全国法院调解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之二,第52页、56页、66—67页、91页、104页、144页、175页、193页、217页、266页、283页、327页、357页、387页。
- 前引46,第99页、126页、153页、292页、304页、336页、347页、367页、396页。
- 在《法院调解规定》的送审稿中,根据“调判适度分离”的观点作出了体现分离要求的规定,但在后来颁布的司法解释中,这些规定被删除。参见《关于〈关于人民法院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送审稿)〉的说明》,参见前引!,杨润时主编书,第384—385页。
- 曹建明:《当前民事审判工作中的若干问题》,载《法律适用》2007年第2期。
- 参见朱深远:《坚持发展枫桥检验,努力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公丕祥:《能动司法视野下调解制度的现代化构造——以江苏法院调解工作实践为视角》;张述元:《黑龙江法院调解的五全模式》,载前引",最高人民法院港澳台司法事务办公室编书,第150页、第158页、第134页。
- 参见广州中院民二庭民商事调解课题组:《民商事调解工作之对策和建议》,载《法治论坛》第12辑。
- 参见白彦、杨兵:《有关“调审分离”的若干问题及对策》,载《法律适用》2011年第4期。
- 参见李秀平:《首家调解法庭纪事》,载《法律与生活》2004年5月(下半月)。
- 张宽明、邹小戈:《南京中院民商事二审程序创建“调判适度分离”模式》,载《人民法院报》(第一版)2012年12月18日。
-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89页。
- 参见莆田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营造适宜氛围、实行温馨调解——莆田中院温馨调解室简介》,载张廷灿主编:《调解衔接机制理论与实践》(第二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2—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