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涉诉舆论反映的是大众思维,特别专注于当事人身份信息的对立性,与司法思维发生偏离。涉诉舆论针对的虽然是司法,但发泄的往往是对于社会问题的不满情绪。司法顺从舆论的判决极大地加剧了司法公信力的危机,也势必激发舆论干预司法的热情。基于舆论压力而对法官的处理,增添了法官命运的随机性与偶然性,并因而引导法官将公平让位于摆平。法院应对舆论做法,虽无现实意义,但却深刻地反映了法院面对舆论压迫的艰难处境。
关键词(KeyWords): 舆论;涉诉舆论;舆论审判;司法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江苏省青蓝工程项目的资助;;
南京大学985三期项目的资助
作者(Author): 周安平;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在众多涉及舆论的案件中,选择这十大案件,是因为这十大案件均引起了舆论的严重关切,且舆论与司法的紧张关系在这几个案件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 ②为尽量保持客观,案情均为作者在综合参考新闻报道的基础上编辑而成,因而无法列举具体的参考文献。
- ③关于药家鑫是军二代、富二代的传闻,虽然最终确认为是谣言,但在诉讼过程中,对于舆论的影响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影响。
- ④2011年10月13日,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在这短短的7分之内,在女童身边有十几个路人经过,竟都不闻不问。最后还是一位拾荒的陈阿姨将小悦悦抱到了路边,并叫来了小悦悦的妈妈。小悦悦虽经医院抢救,终医治无效死亡。参见《两车先后碾过两岁女童,十多冷血路人见死不救》,载《羊城晚报》2011年10月16日。
- ⑤2011年9月17日,合肥17岁少年陶汝坤因求爱不成,强行闯入民宅,泼汽油将妙龄少女周岩烧至重伤。后有人以“官二代毁容案”发布到网上,引起了舆论高度关注。
- ⑥[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36页。
- ⑦参见[意]皮罗·克拉玛德雷:《程序与民主》,翟小波、刘刚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 ⑧前引⑦,第21页。
- ⑨参见徐骏:《司法应对网络舆论的理念与策略——基于十八个典型案例的分析》,载《法学》2011年第11期。
- 参见[美]凯斯·R.桑斯坦:《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尹宏毅、郭彬彬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页。
- 前引10,第47页。
- 前引10,第48页。
- 参见《北京晚报》2011年4月14日报道。
- 南京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刘志伟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独家专访时指出,舆论和公众认知的“彭宇案”,并非事实真相,彭宇与原告的确发生了冲撞。参见马想斌:《被误读的“彭宇案”,没被误读的“道德伤”》,载《贵阳日报》2012年1月19日。
- 参见徐阳:《“舆情再审”:司法决策的困境与出路》,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2期。
- 参见栗峥:《传媒与的偏差——以2009十大影响性诉讼案例为例》,载《政法论坛》2010年第5期。
- [美]迈克尔·D·贝勒斯:《程序正义——向个人的分配》,邓海平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 前引,第77页。
- 前引,第81页。
- 前引,第77页。
- 针对二审改判死缓所引发的舆论,云南省高院副院长田成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社会需要更理智一些,绝不能以一种公众狂欢式的方法来判处一个人死刑,这是对法律的玷污。”参见周详:《罪刑法定主义视角下“赛家鑫”案再审问题之剖析》,载《法学》2011年第8期。
- 参见《广州日报》2011年10月25日。
- 参见周永坤:《错案追究制与法治国家建设——一个法社会学的思考》,载《法学》1997年第9期。
- 参见前引14,马想斌文。
- 参见《河南日报》2011年1月17日。
- 参见河南省平顶山法院网。
- 参见前引26。
- 该案后经肇庆市中级人民法院、广东高级人民法院审理、认定莫兆军无罪。参见谢新竹:《论判决的公众认同》,载《法律适用》2007年第1期。
- 孙笑侠等:《法律人之治——法律职业的中国思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 在美国,陪审团成员在审判进行期间,不得阅读相关报纸报道或收看相关电视节目,以防止形成偏见。参见[美]唐·R·彭伯:《大众传媒法》,张金玺、赵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8页。
- 参见《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9月13日。
- 参见《北京晚报》2011年4月14日。
- 参见《陕西日报》2008年10月6日。
- 参见[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9页。
- [美]]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蔡英文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版,第34页。
- 参见《扬子晚报》2011年4月14日。
- 参见刘加良:《人民陪审团制:在限度与能度之间》,载《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3期。
- 参见《新快报》2012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