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犯罪有刑法之内的研究,也有刑法之外的研究;刑法学属于前者,犯罪学属于后者。刑法学研究犯罪规范,犯罪学研究犯罪事实。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不能混淆。古典刑法学以刑事法治为目的,实证刑法学以犯罪减少为目的。二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实证刑法学家对古典刑法的批判创生了实证刑法,产生了犯罪学。实证刑法是古典刑法历史发展的新阶段。理论创新的动力是理论的目的性。要防止犯罪研究中的论域混淆。
关键词(KeyWords): 犯罪的刑法研究;犯罪的社会学研究;古典刑法学;实证刑法;犯罪学;理论目的性;混淆论域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02JA820022)
作者(Author): 王牧;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参见王牧:《犯罪概念:刑法之内与刑法之外》,载《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
- [4][南]Vukasin Pesic:《Kriminologija》,Titograd1981,Str28-29。
- [5]参见[美]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刘峰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版,第19页。
- [6]至少到1801年就有费尔巴哈所著的《现行德国普通刑法教科书》出版了。参见马克昌主编:《近代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80页。黑格尔曾在他1821年出版的《法哲学原理》著作中提到克莱因的《刑法原理》著作。参见[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1页。前苏联赫尔琴桑教授有《对18-19世纪刑法理论史的研究》的著作。参见[苏]A.H.特拉伊宁:《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7页。
- [7]曾粤兴:《刑法学方法的一般原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 [8]参见黄风:《贝卡里亚及其刑法思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
- [9]参见王牧:《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科际界限》,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1期。
- 10[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杨照明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4页以下。
- 11[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 12前引[8],黄风书,第115页。
- 13参见[荷]W.A.邦格:《犯罪学导论》,吴宗宪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 14参见王牧:《犯罪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6页。
- 15参见[意]龙勃罗梭:《犯罪人论》,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以下。
- 18前引13,第37页。
- 19前引13,第39页。
- 20前引13,第39页以下。
- 21参见[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以下。
- 24书中中文的“缺乏”,英文原文为“inadequacy”,意思为“不恰当”,翻译为“缺乏”不合适,参见前引21,第62-63页。
- 25前引21,第19页。
- 26前引21,第19页以下。
- 27参见王牧:《论犯罪学的产生》,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7期。
- 28参见王牧:《犯罪学研究犯罪现象规律的社会学科》,载《光明日报》,2003年10月28日。
- 29[法]乔治.比卡:《犯罪学的思考和展望》,王立宪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页。
- 30参见王牧:《我国刑法立法的发展方向》,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1期。
- 31[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等:《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以下。
- 32前引29,[法]乔治.比卡书,第2页。
- 33前引13,第61页。
- 34参见龙勃罗梭的《犯罪人论》、加罗法洛的《犯罪学》和菲利的《犯罪社会学》有关部份。他们的著作都对古典刑法的刑罚制度、还包括刑事诉讼制度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 35前引21,作者为英文版所作的序言第三部分的注解,第11页。
- 36前引21,第240页注解2。
- 37前引21,第266页。
- 38前引21,第353页。
- 39前引21,第21页。
- 40前引21,第4页。
- 41前引13,第61页。
- 42[意]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2页。
- 43[意]菲利:《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126页。
- 44前引43,第60页。
- 45前引43,第1页。
- 46前引11,第1页注解[3]。
- 47前引42,第3页。
- 48参见菲利:《犯罪社会学》和《实证派犯罪学》有关部分。
- 49前引[9]。
- 50前引21,第6页。
- 51前引43,第1页。
- 52前引43,第2页。
- 53韩水法:《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概论》(汉译本序),参见[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 54前引42,第19页。
- 55高建德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7页以下。
- 56冯平:《评价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
- 57[德]马科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容远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345页。
- 58前引57。
- 59胡玉鸿:《法学方法论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页。
- 60前引[1]。
- 61前引11,第167页。
- 62前引[1]。
- 63前引[1]。
- 64前引42,第2页。
- 65前引[9]。
- 66前引42,第2页。
- 67前引[1]。
- 6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