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刑事政策是刑法改革的助推器,是刑法理论发展的基石,为使刑事政策发挥其功能,一是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刑事政策的批判和分析精神,回应转型期中国刑事政策调整的现实,把握中国刑事政策的完整体系,探索中国刑事政策研究的理论范式,为刑法现代化的实现提供技术性支持。二是要确立正确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应从广义刑事政策视角对中国刑事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应兼采注释与批判的方法,更应该注重开拓性研究;应立足于本土化又要借鉴和移植,才能使中国刑事政策尽快地溶入先进法治国家之列。
关键词(KeyWords): 问题意识;立场方法;中国刑事政策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严励;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卢建平:《刑事政策与刑法》,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 [2]陈兴良:《刑法的人性基础》,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年版,第373页。
- [4]参见《刑事法律评论》第11卷。
- [5]游伟:《严打改革的走向分析》,载《上海法治报》2002年10月2日。
- [6]李希慧:《确立“轻轻重重、轻重结合”的刑事政策》,载《检察日报》2005年5月26日。
- [7]国外“两极化”刑事政策也不是绝对的,随着犯罪的态势而变化。在美国刑事政策总的情况是“轻轻重重,以重为主”,“轻轻”是为了更好的实现“重重”,使司法界腾出力量来对付重罪。北欧诸国刑事政策总的情况是“轻轻重重,以轻为主”,将“严打”作为轻缓型刑事政策的一种补充,视为对基本刑事政策的一种变通。参见杨春洗、余诤:《论刑事政策视野中的“严打”》,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12期。我国“两极化”刑事政策的趋向是“轻轻重重、以重为主”,这在当前犯罪态势较严峻的状态下是正确的抉择,实践中发挥了政策功能,但未来的走向必然是朝着“轻轻重重、以轻为主”的方向发展。
- [8]参见[法]马克·安塞尔:《新刑法理论》,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89年版;[俄]谢尔盖·谢苗诺维奇·博斯霍洛夫:《刑事政策的基础》,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肖扬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社;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9]参见[日]大谷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张甘妹:《刑事政策》,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版;梁根林:《刑事政策立场与范畴》,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 10前引[1],第131页。
- 11日本学者久礼田益喜将旧派与新派的主要分歧归纳为五个方面。参见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145页。
- 12前引[8],马克·安塞尔书,第31页。
- 13[法]克里斯蒂娜·拉塞杰:《刑事政策学导论》,载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 14前引[1],第11页。
- 15前引[1]。
- 16曹凤:《第五次高峰——当代中国的犯罪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 17徐伟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初探》,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
- 18许章润:《犯罪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 19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编:《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年鉴(1991-1992)》,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 20中国现阶段犯罪问题研究课题组:《中国现阶段犯罪问题研究(总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 21前引[7],杨春洗、余诤文。
- 22王平:《刑罚轻重的根据——兼论“严打”》,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2期。
- 23王顺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定性与定位》,载《北京市法学会刊》2006年第5期。
- 24储槐植、赵合理:《构建和谐社会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实现》,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4期。
- 25马克昌:《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定位》,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4期。
- 26参见苏俊雄:《刑法总论》,台湾大地印刷厂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68、74页。
- 27以上参见梁根林:《刑事政策:立场与范畴》,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61-2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