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值此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本文从立法体制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立法从实际出发与改革开放的关系,以及立法民主化的进程等角度,回顾和总结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新的历史时期成效卓著的立法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法律制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境和问题,预期未来中国立法事业的走向,也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立法体制;法律体系;从实际出发;适应改革需要;科学化与民主化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刘松山;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 ③尹中卿主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大事记》,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 ④彭真在82年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国家在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对于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也要有明确的划分,使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等其他国家机关能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工作。这实际成为国务院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重要依据。参见彭真:《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64页。
- ⑤彭真在1985年省级人大常委会负责人立法工作座谈会上专门讲到,为因地制宜地解决问题,法律制定出来后,一般还需要制定实施细则,全国性的实施细则,由国务院规定。这实际也是彭真主持制定1982年宪法时赋予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这一职权的重要初衷。参见彭真:《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第246页。
- ⑥顾昂然:《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 ⑧参见许安标:《论我国立法权限的划分》,载《中国法学》1996年第3期。
- ⑨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编写的宪法解释也专门对“根据”一词进行了相同的推理解释。该书的表述是:“根据”一词在宪法其他条文中也有使用,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等。在这两种场合,“根据”的含义很清楚。没有国家主席的提名,全国人大就不能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没有全国人大的决定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国家主席就不能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总理等。“根据宪法和法律”中的“根据”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中的“根据”含义是一样的。宪法中“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表明,没有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国务院就不能规定行政措施等。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编:《中国宪法精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第242页。
- 10参见《张友渔文选》(下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60-261页。
- 11前引⑥,第23页。
- 12参见乔晓阳主编:《立法法讲话》,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14-218页。
- 1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92页。
- 14《彭真文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7页。
- 15参见韩大元、刘松山:《宪法文本中“基本法律”的实证分析》,载《法学》2003年第4期。
- 16对此问题的争论可参见刘松山:《一部关于立法制度的重要法律———立法法制定过程中争论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式》,载《中国司法》2000年第6、7、8期。
- 17彭真:《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 18刘政、于友民、程湘清主编:《人民代表大会工作全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544页。
- 19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努力》,载《光辉的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 20参见项淳一、杨景宇、顾昂然:《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载《红旗》杂志1984年第3期。
- 21前引①,第350页。
- 22前引①,第441页。
- 23前引18,第569页。
- 24前引18,第1043页。
- 25前引18,第1043页。
- 26前引18,第1056页。
- 27前引18,第1057页。
- 28前引18,第1071页。
- 29参见王维澄:《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几个问题》,载全国人大培训中心编:《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以下。
- 30《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页。
- 3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9页以下。
- 32前引17,第249页以下。
- 33前引17,第97页。
- 34前引17,第95页。
- 35前引17,第97页。
- 36前引18,第544页。
- 37前引17,第246页。
- 38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一局编:《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大事记》,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592页。
- 39前引17,第267页。
- 40前引14,第403页。
- 41前引17,第302页。
- 42前引17,第301页。
- 43前引17,第300页。
- 44前引17,第302页。
- 45前引17,第265页。
- 46前引17,第265页。
- 47前引17,第248页。
- 48前引17,第265页。
- 49前引17,第266页。
- 50前引18,第1057页。
- 51前引18,第1057页。
- 52《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页。
- 53前引18,第1069页。
- 54前引38,第698页。
- 55前引38,第593页。
- 56前引38,第593页。
- 57前引18,第1057页。
- 58前引18,第1057页。
- 59前引18,第1069页。
- 60前引18,第1069页。
- 61前引18,第1069页。
- 62前引18,第1069页。
- 63前引18,第1010页。
- 64前引18,第10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