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诉讼欺诈的侵权责任问题已引起学界的关注,研究的焦点在于诉讼欺诈的界定以及侵权责任的法律构成等问题。诉讼欺诈的侵权责任在构成上的独特性为,行为人通过取得法院的生效判决书或调解书,侵害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权利。为规制诉讼欺诈行为,在立法上应赋予案外第三人一种申请撤销已生效判决书或调解书的权利。
关键词(KeyWords): 诉讼欺诈;侵权责任;恶意诉讼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于海生;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有代表性的文章为:《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发表的两篇文章,即郭卫华先生的《滥用诉权之侵权责任》及陈桂明、李仕春先生的《诉讼欺诈及其法律控制》;《法学》2007年第11期发表的陈桂明、刘萍的《民事诉讼中的程序滥用及其法律规制》。
- [2]参见杨立新:《侵权法论》(第2版),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79页。
- [3]参见蔡章麟:《民事诉讼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转引自刘荣军:《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载《现代法学》1998年第4期。
- [4]参见[古罗马]查士丁尼:《法学阶梯》,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35-237页。
- [5]参见张卫平、陈刚:《法国民事诉讼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0页。
- [6][法]让.文森、塞尔日.金沙尔:《法国民事诉讼要义》(上册),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
- [7]刘荣军:《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适用》,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
- [8][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上卷),张新宝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0—53页。
- [9]参见沈达明编:《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中国法制出版杜2002年版,笫249页。
- 10SeeYasuhei Taniguchi,Good Faith and Abuse of Procedural Rights in Japanese Civi1,International Colloquium,October27-30,1998.
- 11前引10。
- 12《澳门民事诉讼法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130页。
- 13参见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1页。
- 14分别见1940年台上字第470号判例,1982年台上字第2412号判决。转引自前引13,王泽鉴书,第291页。
- 15参见徐爱国:《英美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以下。
- 16参见陈桂明、李仕春:《诉讼欺诈及其法律控制》,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
- 17杨立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82页。
- 18参见董玉庭:《论诉讼诈骗及其刑法评价》,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
- 19诉讼诈骗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认为构成刑法上的诈骗罪,董玉庭教授认为可以考虑以妨害司法罪论处。
- 20学者对欺诈的对象在理论上理解不一致,为此,本文把诉讼欺诈定义在诉讼参加人之间(主要指原告和被告)恶意串通、损害案外人民事权利的情形。
- 21参见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 22参见王福华:《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论》,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4期。
- 23参见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181页。
- 24参见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1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2—183页。
- 25前引21,张新宝书,第122—123页。
- 26前引16。
- 27前引21,张新宝书,第123页。
- 28参见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1—362页。
- 29参见叶金强:《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展开》,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1期。
- 30前引13,王泽鉴书,第204页。
- 31参见前引29。
- 32《民法通则》第61条第2款规定的“双方恶意串通”。
- 33[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张新宝审校,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02页。
- 34参见[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43—544页。
- 35参见《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887页
- 36参见蔡颖文:《过错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05级博士学位论文,第53—54页。
- 37前引21,张新宝书,第442-443页。
- 38参见张晓微:《民事诉权滥用规制论》,四川大学2005年度博士学位论文,载中国知网。
- 39中国民法典立法研究课题组(梁慧星主持):《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12-313页。
- 40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典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 41前引17。
- 42参见王利明:《侵权行为概念之研究》,载《法学家》2003年第3期。
- 43依据现行诉讼法的规定,我国的形成之诉应当包含两种情况:一是实体法上的形成之诉,即婚姻无效或撤销之诉、债权人行使撤销权之诉;二是诉讼法上的形成之诉,在我国主要指撤销仲裁裁决之诉和解除婚姻关系之诉。
- 44参见前引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