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对法的确定性问题素有肯定与怀疑两说。本文从刑法实证研究的角度,基于几千个最高法院示范性案例的分析发现:用法庭认定的规范性事实只能预测大约48.8%的量刑结果;理论归纳后的法律理由与法律结果之间的关系又呈现出某种确定性;不同法律事实对刑罚轻重有程度不同的解释力。在此基础上,本文导出了公正的可检验性命题,并阐述了公正的检验标准以及审判质量管理的实践方案。
关键词(KeyWords): 法的确定性;公正的可检验性;示范性案例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刑事司法公正性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Author): 白建军;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白建军:《死刑适用实证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135-145页。
- [2]这些示范性案例来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案例指导》,法律出版社出版;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人民法院案例选》,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国家法官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审判案例要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人民法院裁判文书选》,法律出版社出版;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第二庭:《刑事审判参考》,法律出版社出版;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经济犯罪审判指导》,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审判监督指导与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
- [3]公式来源参见郭志刚主编:《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202-203页。
- [4]转引自[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方法》,张智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93页。
- [5]转引自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8页。
- [6][德]赫费:《政治的正义性——法和国家的批判哲学之基础》,庞学诠、李学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转引自李琦:《法的确定性及其相对性——从人类生活的基本事实出发》,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5期,第26页。
- [7][美]安德雷.马默主编:《法律与解释》,张卓明、徐宗立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287-288页。
- [8]转引自刘星:《法律是什么》,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年版,第71页。
- [9]黄金荣:《法的形式理性论——以法之确定性问题为中心》,载《比较法研究》2000年第3期,第301页。
- 10耶鲁大学法理学和哲学教授朱尔斯.科尔曼和得克萨斯大学的法律和哲学教授布赖恩.莱特认为,“否认不确定的存在可能是愚蠢的”。参见前引[7],第286页。
- 11前引[7],第291页。
- 12前引[6]李琦文:第31页。
- 13所谓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是分析一个随机变量与多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最常用统计方法。多元线性回归用变量的观察数据拟合所关注的变量和影响它变化的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式,检验影响变量的显著程度和比较它们的作用大小,进而用两个或多个变量的变化解释和预测另一个变量的变化。R2称为方程的确定系数,它取值在0-1之间。R2越接近1,表明方程中的变量对y的解释能力越强。通常将R2乘以100%表示回归方程解释y变化的百分比。参见前引[3],第17-85页。
- 15前引[3],第36页。
- 21[德]E.V.萨维尼:《刑法命题的可检验性》,转引自[德]阿图尔.考夫曼、温弗里德.哈斯默尔:《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451-452页。
- 22[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
- 23在哲学上,所谓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参见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1页。
- 24[美]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关信平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5页。
- 25[美]杰克.D.道格拉斯、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张宁、朱欣民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版,第152-157页。
- 26张军:《司法公正的标准与理性的认识、追求》,载《人民司法》2001年第3期,第9页。
- 27邓修明:《我国刑罚裁量模式与刑事判例机制》,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1期,第115-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