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因证券欺诈、环境污染、产品责任等导致的大规模侵权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群体性纠纷呈不断上升之势。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大规模侵权行为并未得到及时地制止,受害人的权益也缺乏有效的救济渠道。改变这种状况,除了通过多元化的社会综合治理等方式预防和化解群体纠纷外,结合中国国情,借鉴美国式的集团诉讼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其对于促进人们接近司法,强化实体法的实施力度、迫使侵权方遵守公共政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
关键词(KeyWords): 集团诉讼;退出制;加入制;借鉴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美国福特基金会研究项目《解决群体纠纷的理论与实践》[项目批准号:10551035]资助
作者(Author): 章武生;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参见江伟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第三稿)及立法理由》,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135页。
- ②范愉:《集团诉讼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8页。
- ③Rachael Mulheron,The class actionin commonlawlegal systems: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Hart publishing,2004,p53·
- ④[日]小岛武司:《诉讼制度改革的法理与实证》,陈刚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 ⑤[日]和田孝仁:《民事纠纷处理论》,第165-166页,转引自刘荣军:《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
- ⑥[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4-195页。
- ⑦前引⑥,谷口安平书,192页。
- ⑧David L·Shapiro,class Actions:The Class as Party and Client,73Notre Dame L·Rev·913,924(1998)·转引自[美]Stephen N·Subrin等:《美国民事诉讼的真谛》,蔡彦敏、徐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 ⑨Ilana T·Buschkin,the viability of class actionlawsuitsin a globalized economy——Permittingforeign claimantsto be members of class actionlawsuitsinthe U·S·Federal courts,90Cornell L·Rev·1563·
- 10Deborah R·Hensler,Revisitigthe monster:newmyths andrealities of class action and other large scale litigation,duke j·Of comp·&int’l l2001·
- 11Deborah R·Hensler and others,class action dilemmas pursuing public goals for private gain,Rand Institute For Civil Justice,1999·
- 12前引11。
- 14Class Action Fairness Act of2005,http://www·theorator·com/bills109/s5·html,下载日期2007年2月5日。
- 15阳敏:《从“环境安全”到信息公开》,《南风窗》2006年10月8日。
- 16《曲格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不至于2020年变穷》,http://www·qzbc·cn/new/show·asp?url=FinanceNews/review/20060413/02122496502·shtml·
- 17李小宁:《海外集团诉讼“偏爱”中国企业》,《上海证券报》2005年11月10日。
- 18“为何30%‘中国概念’都遭到诉讼?”http://www·donews·com/content/200602/31021242c89a46ac969f0814efed6670·shtm·
- 19罗干:《政法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担负重大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载《求是》2007年第3期。
- 20http://service·spiegel·de/digas/servlet/find/ON=spiegel-339134,download date:2006-11-22·
- 22Rachael Mulheron,The class actionin commonlawlegal systems: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Hart publishing,2004,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