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炎炎夏日吃雪糕或冰淇淋既消暑又惬意,但不同品牌雪糕的保质期各不相同,最大差别竟相差4倍,从半年到两年都有。一个“竟”字,栩栩如生地表达出了记者的惊诧。好在记者通过采访业内人士对此进行了比较客观的报道。
以前,国家标准对雪糕保质期统一规范为8个月。2008年,这个统一的保质期标准被取消,改由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标准自主确定,然后报质量监督部门备案。
实际上,不仅是雪糕,其他食品的保质期也都是由厂家自己确定的。不仅是中国,世界各国也都是如此。
为什么食品保质期没有国家标准?厂家自定保质期,还能保障食品安全吗?
每一种食物都有多种属性,比如外观、颜色、口感、味道、安全性等等。一种 “合格”的食品需要在各方面都符合要求——这个要求可能是国家标准,也可能只是厂家宣称的某种产品特性。通常说的“保质期”,是指在那个期限内,食品的任何一方面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这是厂家的一个承诺——在此期限内,食品的风味、口感、安全性各方面都会保证。如果出了问题,厂家需要负责。而过了保质期,并不意味着就坏了,只是厂家不再担保。
食品的变质是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食品成分或者其中的细菌,不会看着保质期按照我们的指示变化——它不会像许多人想的那样:在保质期之前,老老实实呆着;过了保质期,一下子就变坏了。这个变化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到食品配方、生产工艺和保存条件的影响。达到多长的保质期、使用什么样的配方、控制多少成本,取决于不同企业对自己产品的定位。也就是说,同一类食品甚至同一种食品,不同的厂家追求不同的保质期,是经营策略的体现。如果对它们设定统一的保质期,反倒是不合理。
保质期只是厂家的一个承诺。即使国家设定了一个统一的保质期,在这个期限内生产控制不好的食品同样可能变坏。也就是说,一个符合国家“保质期标准”的食品,完全可能是变质的——如果产品变质了,厂家也不能因为它符合“国家保质期标准”而逃脱责任。而对于那些下功夫改进生产工艺以延长保质期的厂家,统一的国家标准反倒起到了打击积极性的作用。
许多人担心“厂家会不会因此乱标保质期”。其实,如果厂家标的保质期不能保证其所有产品在此期限内合格,厂家所面临的风险——或者实际的损失,将比人们想象的要大。首先,只要在保质期内,监管机构就可以抽检,而一旦抽检到不合格产品,就会是“该厂家的此款产品不合格”——这对于厂家来说,几乎是“不可承受之重”。另一方面,只要产品尚在“保质期”内,经销商就会继续销售——当消费者买到风味、口感等方面已经下降的产品,会认为“这种产品就是这样不好吃”。这种认识会让他们放弃以后再购买这种产品——对厂家来说,这样的结果完全不比受到政府处罚来得轻。
作为消费者,需要注意的是:“保质期内不变质”是厂家的承诺,但需要遵循厂家的保存要求才能实现。否则,在保质期内食品也是可能变质的。比如说,鲜奶保质期两周,是指没有开封而且冷藏的前提下。如果已经开盖,或者放在室温下,那么就可能很快变质,而厂家对此并不需要负责任。而在保质期内,雪糕都需要储藏环境低于零下22度。如果这样的储存要求没有达到,保质期也就没有意义。比如有些雪糕变形了,往往是在运输和保存中经过高温软化、被挤压,然后再冻过去的——这样的雪糕,即使最后销售的时候是在冷藏温度下,也不再是合格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