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在数字网络时代,传统的著作人身权面临适格性困惑、基本概念模糊、合理性质疑和实施困难等诸多挑战。我国应借鉴他国有关著作人身权立法的成功经验,完善软件著作人身权的内容、确立著作人身权流转的合同模式、重构著作人身权侵权的判断标准。
关键词(KeyWords): 网络著作人身权;合同模式;侵权判断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著作人身权之研究》(项目批准号:02JD820003)的研究成果。
作者(Author): 何炼红;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刘大椿:《虚拟技术的现代性问题》,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12期。
- [2]参见沈仁干主编:《数字技术与著作权观念、规范与实例》,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 [3]Thomas P·Heide:The Moral Right ofIntegrityandthe Global 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Timefor a NewApproach?2U·C·Davis J·Int’l L·&Pol’y,1996,p·227·
- [4]英国《版权、专利和外观设计法》(1988)第79条(2)款(a)项和第81条(2)款。值得注意的是,软件作者享有的禁止假冒署名的权利并没有被取消。
- [5]法国《知识产权法典》第L·121-7条。
- [6]该判例的概述参见P·Anand,‘The Concept of Moral Rights under Indian Copyright Law’(1993)27Copyright World,p·35-36·
- [7]Mira T·SundaraRajan:Moral Right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A NewKind of‘Personal Righ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and InformationTechnology,Spring,2004·p·48·
- [8][美]罗伯特·P·墨杰斯等著:《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齐筠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80页。
- [9]Michael B·Gunlicks:ABalance ofInterests:The Concordance ofCopyright Lawand Moral Rights inthe Worldwide Economy·11·FordhamIntell·Prop·Media&Ent·L·J·2001·p·650·
- 10Ian Eagles,Louise Longdin: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and Moral Rights: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InformationTechnology·Summer,2004,p·228·
- 11参见[德]M·雷炳德:《著作权法》,张恩民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65页。
- 12加拿大法律就没有规定放弃的形式,允许口头形式的放弃。参见加拿大《版权法》(1985)RSC,c10,第14·1条(2)款。
- 13美国《版权法》第106条之二(A)款(e)项(1)目;英国《版权、专利和外观设计法》(1988)第87条(1)款;新西兰《版权法》(1994)第107条(1)款。
- 14Mira T·Sundara Rajan:Moral Right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A New Kind of‘Personal Righ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and InformationTechnology,Spring,2004·p·41·
- 15德国《著作权与邻接权法》(2003),第39条(1)款。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本人依然保留禁止他人对作品进行歪曲或篡改的权利。参见Das Zweit Mal案,联邦法院判例,UFITA杂志,1971年,第62卷,第259页。
- 16参见C Doutrelepont,Le Droit Moral De L’Auteur Et Le Droit Communautaire(Bruylant,Brussels,1997)p·292·
- 17爱尔兰和英国法允许针对未来作品放弃著作人身权,参见爱尔兰《版权和邻接权法》(2000)第116条(3)款(a)项;英国《版权、专利和外观设计法》(1988)第87条(3)款(a)项。
- 18新西兰《版权法》(1994)第106条(3)款。即将着手创作的作品不包括遥远的未来作品。
- 19Thomas P·Heide:The Moral Right ofIntegrity andthe 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Time for a NewApproach?2U·C·Davis J·Int’l L·&Pol’y,1996·p·246-249·
- 20新西兰《版权法》(1994)第97条(6)款(a)项,第97条(6)款(b)项。在新西兰法规中,对积极署名权的限制比英国法规定的相关限制更为严格。在英国,如果对作者或导演认定困难或不切实际,立法不需要进行事实的调查,而是在每一情形中直接假定为认定是困难的或不切实际的。
- 21英国《版权、专利和外观设计法》(1988)第79条(3)款;爱尔兰《版权和邻接权法》(2000)第108条(2)款。
- 22参见Henry Hansmann&Marina Santilli,Authors andArtists’Moral Rights:AComparative Legal and Economic Analysis,26J·Legal Stud·1997,p·138-139·
- 23美国《版权法》第101条明确规定,雇佣作品有两种显著情形:一种是由雇员在其工作范围内所完成的作品;另一种是作为所列明的九种类别中的一种来使用的特约或委托作品,如各方以签署的书面文件明示同意,视该作品为雇佣作品。
- 24Robin Ray v Classic FM(1988)FSR622·
- 25参见[英]萨莉·斯皮尔伯利:《媒体法》,周文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6页。
- 26Champaud v ELA,Cass Civ,1e ch,16December1986(notedin(1987)133RIDA183)·
- 27Librairie Larousse v Hodeir,Ct App Paris4e ch,6November1986(notedin(1988)136RIDA149)·
- 28RSarraute,‘Current Theory onthe Moral Rights of Authors and Artists under French Law’(1968)16AmJ Comp L465·德国法也有类似规定,按照诚实信用原则作者必须作出同意的意思表示时,法律允许他人对作品及其标题进行修改。参见德国《著作权与邻接权法》(2003),第39条(1)款、(2)款。
- 29Chiavaroni v Ste Sulpice,Cass civ1,14May1991(noted by F Pollaud-Dulian,(1992)151RIDA272)·
- 30Jamin v Canal Cass·Civ·14May1945,D1945-287·
- 31Cass Crim,3June1986,D1987-301·
- 32法国法把继承人作为著作权的准管理人来处理这个问题。德国法不需要改变继承人权利的本质或范围,直接采用诚实信用原则进行规制。当然该方法一个不利的因素是,德国法据此可能仅可以限制继承人积极的权利滥用行为,对于其消极行为似乎无能为力,除非对继承人忽视作者权利的行为,规定了法定的、明示的书面约束。
- 34Adolf Dietz,Legal Principles of Moral Rights(Civil Law)General Report,in Le Droit Moral De L’auteur54,75·(Hendrik Vanhees&GuidoPeeters eds·,1993)p·268·
- 35参见何炼红、阳东辉:《著作人身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法学评论》2004年第1期。
- 36美国《版权法》第107条;英国《版权、专利和外观设计法》(1988)第78条、80条、87条、81条;加拿大版权法(1985)RSC,c C-42,第14·1条(1)款。
- 37澳大利亚《版权法》(1968)第195AR条,第195AS条。
- 38澳大利亚《版权法》(1968)第195AZI条(5)款;第195AZJ条(5)款·规定了一个合作作者涉及其作品著作人身权的任何作为或不作为,须不会影响其他合作作者的著作人身权。
- 39Ian Eagles,Louise Longdin: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and Moral Rights: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InformationTechnology·Summer,2004,p·218·
- 40参见李明德、许超:《著作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69页。
- 41参见何炼红:《著作人身权转让之合理性研究》,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3期。
- 431、是否要求署名:可以选择“Yes”或“No”。选“Yes”表示只要能够指明作者,任何人都能够复制、传播、展示和演示该作品;2、是否允许商业性使用:可以选择“Yes”或“No”。选“No”表示作者禁止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进行任何形式的商业使用;3、是否允许修改:这里有三种选择,除了“Yes”或“No”外,还有一项是“Yes,as long as others share alike”。选择“No”,允许作品在不经任何改动的情况下自由传播,但禁止利用该作品产生新的作品;选择“Yes”表示允许修改后进行传播;选择“Yes,as long as others share alike”,表示允许使用者对作品进行修改,但形成的新作品必须也使用和原作品同样的版权协议,这一点与开放源代码协议很接近。
- 44Lawrence Lessig,Commentary:The Creative Commons,65Mont·L·Rev,2004·p·10·
- 45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3页。
- 46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 47参见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5-317页。
- 48参见[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79页。
- 49Le Procureur General pres la Cour d’Appel de Paris v·Sxxxx,Cass·crim·,June11,1997,No·96-80·388·
- 50Adolf Dietz,Das Droit Moral des Urhebers imNeuen Franzsischen und Deutschen Urheberrecht106-107(1968)·
- 51参见[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