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全球化是现代性的延伸,具有脱域属性。在全球化时代,法律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规则表现,亦具有脱域的特点与表现形式。在法律全球化过程中,比较法对全球化有特殊敏感性,它所具有的比较方法、多层视角、脱域取向与反思效果等理论优势,有助于形成解释法律全球化现象的新理论。但传统比较法存在的四个缺陷,即西方中心论、国家中心论、功能比较论与私法中心论阻碍了此一理论抱负的实现。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比较法学界正孕育一轮比较法的范式革命,而中国比较法需要从古今与中西、内部与外部、自主与开放、理论与实践、支配与解放五种关系的反思中寻找新的道路。
关键词(KeyWords): 法律全球化;脱域;比较法;范式革命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法治评估创新及其在中国的推广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12&ZD237)的部分成果
作者(Author): 鲁楠;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6—57页。
- ②其中较为强调全球化经济面向的理论包括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理论与现代世界体系理论,参见朱景文:《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法制化、本土化和全球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61—585页。
- ③[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刚、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导言,第15页,注释①。在波兰尼的译本中,embeddedness与disembeddedness被译为“嵌入”与“脱嵌”。
- ④前引③,波兰尼书,第50页。也参见[德]尼可拉斯·鲁曼:《社会之经济》,汤志杰、鲁贵显译,联经出版社2009年版,第47—103页。
- ⑤前引①,吉登斯书,第18页。
- ⑥前引①,第15—18页。
- ⑦前引①,第19页。
- ⑧前引①,第24页。
- ⑨[美]沃尔夫·海德布兰德:《从法律的全球化到全球化下的法律》,刘辉译,载[意]D.奈尔肯、[德]J.菲斯特:《法律移植与法律文化》,高鸿钧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页。
- [英]威廉·推宁:《全球化与比较法》,吴大伟译,载[英]埃辛·奥赫绪、[意]戴维·奈尔肯:《比较法新论》,马剑银、鲁楠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95页。
- 关于“民族国家容器”的比喻,参见[美]A.杰汀霍夫:《国家形成与法律变迁:国际政治的影响》,刘辉译,载前引⑨,奈尔肯、菲斯特书,第135页。
- [英]威廉·特文宁:《法律播撒:一个全球的视角》,魏磊杰译,载《清华法治论衡》第14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57页。
- David Kennedy,“New Approaches to Comparative Law:Comparativism and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2 Utah Law Review,1997,p.554.
- 徐栋:《全球化语境下国家与主权关系的再思考》,载《清华法治论衡》第15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93页。
- [德]贡特尔·托依布纳:《“全球的布科维纳”:世界社会的法律多元主义》,高鸿钧译,载《清华法治论衡》第10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1—279页。
- 关于“法律企业家”,参见[美]安东尼·科恩、麦凯尔·拉斯克·麦德森:《冷战法:法律企业家和欧洲法律场域的出现(1945—1965)》,鲁楠译,载[德]沃尔克玛·金斯纳,[意]戴维·奈尔肯编:《欧洲法律之路——欧洲法律社会学视角》,高鸿钧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版,第211—241页。
- Thomas Carothers,“Rule of Law Temptations”,in James J.Heckman et al.(eds),Global Perspectives on the Rule of Law,Routledge,2009,pp.1-27.
- 高鸿钧:《美国法全球化:典型例证与法理反思》,载《中国法学》2011年第1期,第5-45页。
- See Francis Snyder,The Europeanisation of law:The Legal Effect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Oxford:Hart Publishing,2000.
- [葡]博温托·迪·苏萨·桑托斯:《迈向新法律常识:法律、全球化和解放》(第二版),刘坤轮、叶传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5页。
- Ugo Mattei:“A Theory of Imperial Law:A Study on U.S.Hegemony and the Latin Resistance”,10 Indiana Journal of Global Legal Studies,2003,pp.383-448.
- 前引,第222—224页。
- [英]威廉·退宁:《全球化与法律理论》,钱向阳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64—69页。
- 前引,第223页。
- [加]H.帕特里克·格伦:《比-较》,载前引⑩,奥赫绪、奈尔肯书,第102页。
- Butler,“International Law and Comparative Method”,30 Current Legal Problems,1977,pp.105,106.
- J.R.Gordley,“Is Comparative Law a Distinct Discipline?”,46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1998,pp.606-616.
- 关于比较法的叙述、评价与沿革三个层次,参见前引②,第22—29页。
- [美]大卫·S.克拉克:《千禧之年,了无新意?——世纪初与世纪末的比较法》,赖骏楠译,载高鸿钧等编:《比较法学读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0页。
- 关于宏观比较与微观比较,参见[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 —7页。
- [英]罗杰·科特雷尔:《差异有如此糟糕吗?比较法与多样性青睐》,赖骏楠译,载前引⑩,奥赫绪、奈尔肯书,第151 —172页。
- [加]H.帕特里克·格伦:《比-较》,鲁楠译,载前引⑩,奥赫绪、奈尔肯书,第104—118页。
- 参见[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 高鸿钧:《法律文化与法律移植:中西古今之间》,载《比较法研究》2008第5期。
- 即地方法、国家法和全球化法,参见前引,第523页。
- 前引,第239页。
-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71—96页。
- 前引38,第108页。
- [美]邓肯·肯尼迪:《法律与法律思想的三次全球化:1850—2000》,高鸿钧译,载《清华法治论衡》第12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7—117页。
- See 2 Utah Law Review,1997;4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1998.
- 前引⑩,第85—86页。
- Mathias Reimann,“The Progress and Failure of Comparative Law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50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2002,pp.685-699.
- 高鸿钧:《比较法研究的反思:当代挑战与范式转换》,载《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 参见前引,第47—117页;前引,David Kennedy,pp.545-637;David Kennedy:“The Mystery of Global Governance”,in 34 Ohio North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2008,pp.827-860;前引,第19页。
- 前引,第47—117页。
-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 Günter Frankenberg:“Stranger than Paradise:Identity&Politics in Comparative Law”,2 Utah Law Review,1997,pp.262-266.
- [英]沃纳·蒙斯基:《欧洲之外》,载前引⑩,奥赫绪、奈尔肯书,第190—241页。
- 鲁柯:《比较法的现代性歧途》,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5期。
- Nathaniel Berman:“Aftershocks:Exoticization,Normalization,and the Hermeneutic Compulsion”,2 Utah Law Review,1997,p.282.
- 鲁楠、高鸿钧:《中国与WTO:全球化视野的回顾与展望》,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 [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1页。
- [法]皮埃尔·勒格朗、[美]罗德里克·芒迪编:《比较法研究:传统与转型》,李晓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8—88页。
- 朱景文编:《全球化条件下的法治国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220页。
- 参见前引,第62页。
- 前引13,pp.545.
- [美]理查德·海兰:《比较法》,载[美]丹尼斯·帕特森编:《布莱克维尔法哲学和法律理论指南》,汪庆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89页;前引◤,第96—97页。
- 前引54,第96—97页。
- 前引40,第47—117页。
- 前引30,第46—55页。
- 前引44,第168—169页。
- 前引44,第169—170页。
- L.Friedman,“Legal Cul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6 Law and Society Review,1969,p.34;[英]奈尔肯:《法律文化概念的界定和使用》,鲁楠译,载前引⑩,奥赫绪、奈尔肯书,第122—144页;高鸿钧:《法律文化与法律移植:古今中西之间》,载《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5期;高鸿钧:《法律文化的语义、语境及其中国问题》,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4 期。
- 参见[加拿大]帕特里克·格伦:《世界法律传统》(第三版),李立红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 [比]马克·范·胡克:《比较法的认识论与方法论》,魏磊杰、朱志昊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73—77页。
- 前引54,第98页。
- 关于法系的“样式”,参见前引30,第108页。
- 关于功能与结构的关系,“二战”后社会理论的一项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卢曼的社会系统论,参见鲁楠、陆宇峰:《卢曼社会系统论视野中的法律自治》,载《清华法学》2008年第2期。
- 前引54,第101页。
- Esin rcü:The Enigma of Comparative Law:Variations on a Them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Leiden,Bosto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2004,p.171.
- 前引⑩,推宁文,第90页。
- 前引29,克拉克文,第53页。
- 前引40,第47—117页。
- 前引30,第44页。
- Nora V.Demleitner,“Challenge,Opportunity and Risk:An Era of Change in Comparative Law”,4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1998,pp.650-651.
- 前引48,pp.259-274.
- Horatia Nuir Watt,“Globalization and Comparative Law”,in Mathias Reimann and Reinhard Zimmermann(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mparative Law,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p.593-603.
- Nathaniel Berman,“Aftershocks:Exotication,Normalization,and the Hermeneutic Compulsion”,2 Utah Law Review,1997,pp.281-286.
- 前引20,第1—5页。
- 前引40,第47—117页。
- Nora V.Demleitner,“Challenge,Opportunity and Risk:An Era of Change in Comparative Law”,4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1998,pp.650-651;Ugo Mattei,“An Opportunity Not to Be Missed:The Future of Comparative Law in the United States”,4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1998,pp.709-718;Mathias Reimann,“Stepping out of the European Shadow:Why Comparative Law in the United States must Develop Its Own Agenda”,4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1998,pp.637-646.
- 前引20,第238页。
- 前引20,第238—239页。
- 潘汉典:《比较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载《比较法研究》1990年第2期。
- 高鸿钧:《中国文化复兴宣言》,载《清华法治论衡》第7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卷首语。
- [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96—97页。
- 鞠成伟:《儒家思想对世界新人权理论的贡献——从张彭春对〈世界人权宣言〉订立的贡献出发》,载《环球法律评论》2011年第1期。
- 前引20,第39-40页。
- [美]苏珊·K.塞尔:《私权、公法——知识产权的全球化》,董刚、周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8—159 页。
- 前引,第6—9页。
- 前引20,第222—2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