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在实践中往往会被降格适用,法律制度上的"高标准"并没有在实践中做到"严要求",造成这一悖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裁判者制度角色和制度能力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人们期待裁判者能够严格掌握证明标准,以防止错判无辜,另一方面,裁判者的制度能力又无力实现这一制度角色期待。提高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等改革方案进一步拉大了这种制度角色和制度能力之间的鸿沟,从而可能加大刑事司法错判无辜的风险。司法改革应重视制度角色和制度能力的互动关系,以避免表达与实践的悖反现象,真正实现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KeyWords): 制度角色;制度能力;证明标准;降格适用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死刑案件有效辩护论”(项目批准号:13CFX058)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Author): 陈虎;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参见陈瑞华:《陈瑞华教授看两高工作报告》,载中法评网:http://m.ahxb.cn/c/1/2018-03-10/4969.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8年3月11日。
- (2)笔者以“证据不足”和“无罪”两个关键词组合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进行搜索,结果是,在总数为6099345份刑事裁判文书的样本中,检索出来的结果只有三份判决。
- (3)参见张有义:《解析冤假错案:阳光定案需要科学评价体系》,《法制早报》2005年6月27日;陈瑞华:《留有余地的判决---一种值得反思的司法裁判方式》,载《法学论坛》2010年第4期。
- (4)数据来源于李玉华、陈学权等:《诉讼证明标准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7-299页。
- (5)参见陈虎:《留有余地裁判方式之异化》,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陈虎:《提高死刑案件证明标准》,载《中外法学》2010年第3期。
- (6)参见朱孝清:《“两个基本”要坚持,但要防止误读和滥用》,载《人民检察》2014年第5期;陈国庆:《“两个基本”与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载《法制资讯》2014年第4期。
- (7)笔者以“证据基本确实充分”为关键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搜索的结果是,有至少60份判决书明确以该标准作出有罪判决。
- (8)何荣功、杨俭等:《毒品类死刑案件的有效辩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78页。
- (9)参见陈卫东、李训虎:《分而治之:一种完善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思路》,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8期。但是,也有论者对这种思路提出了商榷,参见陈虎:《提高死刑案件证明标准: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载《中外法学》2010年第3期。
- (10)参见龙宗智:《中国法语境中的排除合理怀疑》,载《中外法学》2012年第6期;肖沛权:《排除合理怀疑及其中国适用》,载《政法论坛》2015年第6期。
- (11)[美]黄宗智:《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43页。
- (12)前引(11),黄宗智书,第64页。
- (13)参见苏力:《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55页下。
- (14)See Daniel Shaviro,Commentary,Statistical-Probability Evidence and the Appearance of Justice,103 Harv.L.Rev.530,530(1989);Richard J.Allen,The Restoration of In re Winship:A Comment on Burdens of Persuasion in Criminal Cases after Patterson v.New York,76 Mich.L.Rev.30,47(1977);Henry A.Diamond,Reasonable Doubt:To Define,or Not to Define,90 Colum.L.Rev.1716,1717(1990).
- (15)See Erik Lillquist,Recasting Reasonable Doubt:Decision Theory and the Virtues of Variablility,36 U.C.Davis L.Rev.85,148-49(2002);D.Michael Risinger,John Henry Wigmore&Johnny Lynn Old Chief,Legitimate Moral Force--Keeping the Courtroom Safe for Heartstrings and Gore,49 Hastings L.J.403,442-43(1998).
- (16)参见陈瑞华:《论彻底的事实审---重构我国刑事第一审程序的一种理论思路》,载《中外法学》2013年第3期。
- (17)参见刘梅湘:《死刑案件证明标准检讨---以高攀死刑案为范例》,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7期。
- (18)参见强世功:《惩罚与法治:当代法治的兴起(1976-1981)》,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159页。
- (19)参见[美]理查德·A·波斯纳:《并非自杀契约:国家紧急状态下的宪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扉页、第13页、第86页以下。
- (20)参见[意]恩里科·菲利:《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页。
- (21)参见陈瑞华:《刑事程序失灵问题的初步研究》,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6期。
- (22)前引(14)。
- (23)参见[美]布莱恩·福斯特:《司法错误论---性质、来源和救济》,刘静坤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79-86页。
- (24)[美]米尔吉安·R·达马斯卡:《比较法视野中的证据制度》,吴宏耀、魏晓娜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1页。
- (25)前引(24),[美]米尔吉安·R·达马斯卡书,第312-313页。
- (26)参见李静:《犯罪构成体系与刑事诉讼证明责任》,载《政法论坛》2009年第4期。
- (27)参见周光权:《通过刑法减轻控方责任---兼及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协调》,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 (28)参见陈一云主编:《证据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页。
- (29)本案详情可参阅顾永忠主编:《中国疑难刑事名案程序与证据问题研究》(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4页。
- (30)参见王思鲁:《李景华巨额运输毒品案二审辩护词》,载上海免费法律资讯网:http://www.28565530.cn/Article/DISPLAY.asp?id=3366,最后访问时间:2018年6月1日。
- (31)参见倪泽伟、梁伟峰:《韩某某被控危害公共安全一案辩护词》,载华律网:http://www.66law.cn/goodcase/8369.aspx,最后访问时间:2017年11月7日。
- (32)前引(28),陈一云书,第119、120页。
- (33)参见周洪波:《客观证明与情理推断---诉讼证明标准视野中的证明方法比较》,载《江海学刊》2006年第2期。
- (34)参见张远煌:《我国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反思》,载《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6期。
- (35)参见姚莉:《我们陪审制度的理论反思和制度重构》,载《法学家》2003年第6期。
- (36)前引(9),陈虎文。
- (37)参见魏晓娜:《排除合理怀疑是一个更低的标准吗?》,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9期。
- (38)[英]麦高伟、杰弗里·威尔逊:《英国刑事司法程序》,姚永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64页。
- (39)参见[美]保罗·伯格曼、迈克尔·艾斯曼:《影像中的正义》,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48-55页。
- (40)参见张小玲:《刑事诉讼中的“程序分流”》,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2期。
- (41)参见[日]松尾浩也:《日本刑事诉讼法》(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 (42)See Larry Laudan,Is Reasonable Doubt Reasonable?9 Legal Theory 295,297(2003)(该文认为排除合理怀疑最初只适用于死刑案件,而不适用于上诉程序);see also Erik Lillquist,Recasting Reasonable Doubt:Decision Theory and the Virtues of Variability,36 U.C.Davis L.Rev.85,148-49(2002);Steve Sheppard,The Metamorphoses of Reasonable Doubt:How Changes in the Burden of Proof Have Weakened the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78 Notre Dame L.Rev.1165,1170-73(2003).
- (43)See Judge Leonard B.Sand&Danielle L.Rose:Proof Beyong All Possible Doubt,78 Chicage-Kent Law Review,1365(2003).
- (44)参见左卫民、周洪波:《证明标准与刑事政策》,载《比较法研究》2006年第2期。
- (45)参见[美]欧内斯特·范·登·哈格、约翰·P·康拉德:《死刑论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7-323页。
- (46)参见张丽卿:《司法精神医学---刑事法学与精神医学之整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1页。
- (47)前引(21),陈瑞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