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强调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亦即原本在经典表述中需要法律解决的"问题",在我国却是力求促成的"目的"。问题与目的之谜的存在,是因为忽视了控制权与经营权在中国语境下之严格区分:在形式上,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为了塑造独立的市场主体;而在实质上,实现所有权与控制权结合是企业发展的命门,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在分离出经营权的同时有必要也有能力保有控制权。然而,中国公司法对这一现实的回应并不十分到位。对于形式上的分离,立法需关注有限责任公司多为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而非分离的治理结构。对于实质上的结合,立法需考虑多元化商业模式影响下不同控制权配置途径的实现可能性。
关键词(KeyWords): 两权分离;控制权;经营权;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公司法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周游;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1993年《公司法》第1条即开宗明义,立法的首要目的是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 (2)梁上上:《股东表决权:公司所有与公司控制的连接点》,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 (3)例如参见张维迎:《理解公司:产权、激励与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7、181页。
- (4)See Adolf A.Berle&Gardiner C.Means,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at 69(the Macmillan Company,1932).
- (5)不少美国企业公司法教材都将代理法(The Law of Agency)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并独立成章。See e.g.,William T.Allen,Reinier Kraakman&Guhan Subramanian,Commentaries and Cases on the Law of Business Organization,at 15-40(Aspen Publishers,2009).
- (6)See William W.Bratton&Michael L.Wachter,Shareholder Primacy’s Corporatist Origins:Adolf Berle and the Modern Corporation,34 The Journal of Corporation Law 99(2008);Mark J.Roe,The Shareholder Wealth Maximization Norm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49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2063(2001).
- (7)See Bayless Manning,The Shareholders’Appraisal Remedy:An Essay for Frank Coker,72 Yale Law Journal 223(1962).
- (8)参见张家镇等编著:《中国商事习惯与商事立法理由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89页。
- (9)See Adolf A.Berle&Gardiner C.Means,supra note 4,70.
- (10)See Marco Becht&J.Bradford DeL ong,Why Has There Been So Little Block Holding in America?In Randall K.Morck ed.,A Histor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round the World:Family Business Groups to Professional Managers,at 619,651(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5).
- (11)See Adolf A.Berle&Gardiner C.Means,supra note 4,4.
- (12)See Jesse H.Choper,John C.Coffee&Ronald J.Gilson,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rporations,at 722(Aspen Publishers,2008).
- (13)尤需注意,《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所言之制度是“system”层面的,而非以道格拉斯·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强调的“institution”。相比之下,“institution”更多是指机构的或组织的制度,尤其是强调受习俗影响而形成的制度;而“system”更多是指体系或系统方面的制度。从“system”的用语来看,经典著作对于公司制度的定义更具局限性:全球视角下,封闭性公司所形成的制度不仅是“system”层面的,还更多体现出“institution”的意味。
- (14)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最适合(德国)中小企业的一种法律形式。参见[德]托马斯·莱塞尔、吕迪格·法伊尔:《德国资合公司法》,高旭军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 (15)参见方流芳:《试解薛福成和柯比的中国公司之谜---解读1946年和1993年公司法的国企情结》,载梁治平主编:《法治在中国:制度、话语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5-286页。
- (16)See William C.Kirby,China Unincorporated:Company Law and Business Enterpris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54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3,56(1995).
- (17)大河内曉男『経営史講義』157-170頁(東京大学出版会,2001年)参照。
- (18)这主要是指英美法系的国家和地区,但也包含大陆法系中受美国法影响较深的国家和地区。例如我国台湾地区以及日本皆以股份有限公司为背景谈论两权分离的问题。参见刘连煜:《现代公司法》,台湾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版,第234-236页。神田秀樹『会社法』27頁(弘文堂,2015年)参照。
- (19)国有企业的公共性自不待言,而大型家族企业的例子也极为常见。日本公司是以主银行为内核的相互持股机制,公众股东同样无法左右公司治理,作为家族企业的三井集团和丰田集团都是典例。See Randall K.Morck&Masao Nakamura,A Frog in a Well Knows Nothing of the Ocean:A History of Governance Ownership in Japan.In Randall K.Morck ed.,A Histor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round the World:Family Business Groups to Professional Managers,at 367-368(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5).
- (20)See Mark J.Roe,A Political Theory of American Corporate Finance,91 Columbia Law Review 10(1991).
- (21)青木昌彦『経済システムの進化と多元性』159-160頁(東洋経済新報社,1995年)参照。
- (22)参见甘培忠:《公司控制权的正当行使》,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 (23)See Adolf A.Berle&Gardiner C.Means,supra note 4,5.
- (24)See Robert C.Clark,The Four Stages of Capitalism:Reflections on Investment Management Treatises,94 Harvard Law Review561(1981).
- (25)See Lucian Arye Bebchuk,The Case for Increasing Shareholder Power,118 Harvard Law Review 833(2005).得津晶「持ち合い株と資本市場の健全な発展:株式所有構造の多樣化とコミットメント」月刊金融ジャーナル55巻2号25頁(2014年)参照。
- (26)中村一彦「株主の地位の多元化と株主権の社会的機能---従業員としての株主を中心に」法律時報60巻9号27-31頁(1988年)参照。
- (27)See Stephen M.Bainbridge,Director Primacy and Shareholder Disempowerment,119 Harvard Law Review 1735,1737(2006).
- (28)See Edward B.Rock,The Logic and(Uncertain)Significance of 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 Activism,79 The Georgetown Law Journal 445(1991).
- (29)日本学者较早作出了投机股东与投资股东之样态区分,投机行为赚取的是股权价格波动之差价,因而投机股东关心的是市场行情,而非公司内部治理;而在意持续性收益的股东更关注公司的运作经营,因为理性的股权收益应当与公司业绩存在勾稽关系,这也符合投资之应有范式。長浜洋一、平出慶道編『会社法を学ぶ:制度と実態を結ぶ基本テーマの解説』112頁(有斐閣,1975年)参照。
- (30)在传统公司法理论框架下,由于股东被定位为所有者,更多关注的收益回报,往往带有短视性,而不重视公司的长期绩效。但在股东行动主义的影响下,以机构投资者为代表的主体在挑战管理层权威时往往不是基于短期利益的策略考量。See Lucian A.Bebchuk,Alon Brav and Wei Jiang,The Long-Term Effects of Hedge Fund Activism,115 Columbia Law Review 1085(2015).
- (31)对这一时期改革的详细论述,可参见[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徐尧、李哲民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66-70页。
- (32)对此,较具代表性的研究可参见赵旭东、王莉萍、艾茜:《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法律结构分析》,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4期。
- (33)参见安建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 (34)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只能是少数,必须经过严格审定。”同时,1993年《公司法》第77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必须经过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 (35)参见甘培忠、周游:《我国公司法建构中的国家角色》,载《当代法学》2014年第2期。
- (36)在探讨国企改革的理论问题过程中,以林毅夫与张维迎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就公司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之间关系曾产生激烈的争论。参见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44-345页;前引(3),张维迎书,第163-164页。
- (37)有学者认为,公司权力应在股东会和董事会之间妥当分配,令其各自享有独立且对等的权力,以实现“同等主义”。参见许可:《股东会与董事会分权制度研究》,载《中国法学》2017年第2期。
- (38)See Stephen M.Bainbridge,The Case for Limited Shareholder Voting Rights,53 UCLA Law Review 601(2006).
- (39)参见[美]卞历南:《制度变迁的逻辑:中国现代国营企业制度之形成》,卞历南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2页。
- (40)参见梁宇贤:《公司法论》,台湾三民书局2015年版,第192-193页。
- (41)例如国民政府《国营事业管理法》第4条规定,“国营事业应依照企业方式经营,以事业养事业,以事业发展事业。”
- (42)属于“国家要政”之行业,往往实行“商任筹款建筑,官为维持保护”之办法。参见《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五百五十九,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
- (43)对于官利的法学分析,可参见周游:《近代中国公司法制之形塑及其诱因考论---以股权利益调整为线索》,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5年第6期。
- (44)以阿里巴巴为例,软银和雅虎分别持股29.2%及15%,董事及管理层则持股10.6%,其中马云就占了7%。See Alibaba Group Holding Limited,Form 20-F,Annual Report Pursuant to Section 13 or 15(D)of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for the fiscal year ended March 31,2017).
- (45)参见港交所《主板上市规则》(2015)第8.11条;《李小加回应阿里巴巴赴美上市计划》(2014年3月17日),载http://www.hkex.com.hk/chi/newsconsul/hkexnews/2014/140317news_c.htm,最后访问时间:2016年12月22日。
- (46)例如京东的IPO招股书中表明,公司发展依赖于创始人刘强东的专业与经验,有必要采用双层股权结构实现持续有效的集中控制。载http://www.nasdaq.com/markets/ipos/filing.ashx?filingid=9301427,第22页,最后访问时间:2016年12月22日。
- (47)参见蒋大兴:《国企为何需要行政化的治理---一种被忽略的效率性解释》,载《现代法学》2014年第5期。
- (48)方流芳:《中西公司法律地位历史考察》,载《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 (49)参见蒋大兴:《国企应从公司法中撤退---从“商事公司”向“公共企业”演进》,载《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3年第12期。
- (50)例如,即便在二战后渐趋美国化的日本公司法制,也有不少学者针对两权分离进行了本土化反思。青木英夫「所謂「所有と経営の分離」の再検討:メストッカーの所説を中心として」一橋論叢50巻6号691頁(1963年)参照。
- (51)以经营权为例,我国台湾地区有学者曾指出,经营权不是法律上的权利,而是一种管理经营的地位及由此衍生的经营利益。参见曾世雄:《企业设计法》,曾宛如续著,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51-52页。
- (52)1992年当时国家体改委颁布的《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第22条规定,公司可设立股东会,也可不设立股东会。
- (53)这在我国其实早有实践,例如1993年颁布的《深圳经济特区有限责任公司条例》第37条第2款规定,股东将其股权作为抵押标的时,应当经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
- (54)参见刘燕、楼建波:《企业收购中的资管计划---以SPV为中心的法律分析框架》,载《清华法学》2016年第6期。
- (55)我国台湾地区有学者指出,应当对股份平等原则与股东平等原则加以区别,前者适用面仅局限在表决权行使等少数场合,扩大适用将引致负面影响。参见黄铭杰:《“股东”平等原则vs.“股份”平等原则---初探股东平等原则复权之必要性及可行性》,载《月旦民商法杂志》总第31期(2011年3月)。
- (56)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制度在欧盟诸多国家盛行,成为政府在私有化浪潮中维护国家利益及其独立性的重要手段。See Alice Pezard,The Golden Share of Privatized Companies,21 Brookly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85(1995).
- (57)司法实践中,不少法官在判决中直接采用了商业判断规则的表述。例如参见“南京润晖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谷春宁、范加飞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案”,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2016)苏01民终3047号民事判决书;“衡阳市南东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与湖南安化渣滓溪矿业有限公司、溆浦县华能矿业有限公司侵害股东利益责任纠纷案”,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2014)湘高法民二终字第73号民事判决书。
- (58)例如在美国特拉华州,法院在大股东与公司进行自我交易等利益冲突交易不符合不公正标准时,往往要求大股东对小股东承担信义义务。See e.g.,Sinclair Oil Corp.v.Levien,280 A.2d 717(Del.1971).
- (59)国内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可参见王保树、杨继:《论股份公司控制股东的义务与责任》,载《法学》2002年第2期。
- (60)大股东对小股东负有信义义务渐次不再属于例外情形,机构投资者的加入使得这种特殊的义务不再局限于封闭性公司当中。有学者认为,所有股东都应被视为对公司及其他股东负有潜在的信义义务。See Iman Anabtawi and Lynn Stout,Fiduciary Duties for Activist Shareholders,60 Stanford Law Review 1255(2008).
- (61)See Frank H.Easterbrook and Daniel R.Fischel,The Corporate Contract,89 Columbia Law Review 1416(1989).
- (62)根据日本现行《公司法》第326条的规定,股份公司依章程规定,可以设置董事会、会计参与、监事、监事会、会计监查人、监查等委员会或提名委员会等。继而,根据不同的公司类型与规模,第327、328条又规定了必须设置董事会、监事或监事会的情形,以及监事、监查等委员会或提名委员会等只能选其一而设置等内容。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公司法》中也将适用不同的规则。
- (63)这一规则的确立自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Morrissey v.Commissioner一案起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See Steven A.Dean,Attractive Complexity:Tax Deregulation,the Check-the-box Election,and the Future of Tax Simplification,34 Hofstra Law Review 405,422-437(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