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量刑证明与定罪证明同属于以证据为基础的证明活动,在证据属性、证据规则、证明模式、证明标准、证明责任等方面呈现一体同生的遗传因子,共生于证据法学体系中。以"一分为二"的哲学理念探析量刑证明与定罪证明统一与分离的证明关系、严格与自由的证明模式套用之争、标准与差异的证据规则之议、一维与多元的证明责任之疑以及单一与分层的证明标准之惑,有助于明确量刑证明在证据法学体系中的特殊地位,推动量刑证明与定罪证明理论体系的协同发展,促进量刑证明的规范化。
关键词(KeyWords): 量刑证明;定罪证明;证明标准;规范证明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笔者主持的2012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量刑证明研究”(课题编号:GJ2012C12)的研究成果
作者(Author): 吕泽华;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规范裁量权,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简称“量刑规范化改革”,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的通知》。
- 22013年12月23日,最高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2014年1月1日起实施),确立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量刑方法,对一些常见的量刑情节确立了量刑调节比例。2012年3月14日颁布的《刑事诉讼法》及其后续的相关司法解释,实现了量刑程序与定罪程序的相对分离。
- 3陈瑞华:《量刑程序中的证据规则》,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1期。
- 4前引3,陈瑞华文。
- 5李玉萍:《量刑事实证明初论》,载《证据科学》2009年第1期。
- 6前引3,陈瑞华文。
- 7前引3,陈瑞华文。
- 8闵春雷:《论量刑证明》,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1期。
- 9前引5,李玉萍文。
- 10关于“优势证据和清楚可信标准”,前引8,闵春雷文;关于“排除合理怀疑和优势证据”,前引5,李玉萍文。
-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3年1月1日施行)第193条。
- 12郎胜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421页。
- 13前引8,闵春雷文。
- 14前引3,陈瑞华文;前引5,李玉萍文。
- 15参见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以下。
- 16See Taggart(1979)1 Cr.App.R.(S)144;Stosiek(1982)4 Cr.App.R.(S)205.
- 17MARTIN WASIK,THE SENTENCING PROCESS,at 334-335(Du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1997).
- 18参见前引3,陈瑞华文;前引5,李玉萍文;前引8,闵春雷文。
- 19前引8,闵春雷文。
- 20参见[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刘迪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 21前引8,闵春雷文。
- 22参见[日]松冈正章:《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载《法学译丛》1981年第5期。
- 23参见闵春雷:《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新探》,载《中外法学》2010年第5期。
- 24前引8,闵春雷文。
- 25See Criminal Law Revision Committee,Working Paper on Offences Against the Person(1976)para.109.
- 26MARTIN WASIK,supra note17,337.
- 27参见[美]米尔建·R.达马斯卡:《漂移的证据法》,李学军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 28MARTIN WASIK,supra note17,337.
- 29(1984)5 Cr.App.R.(S)460.
- 30犯罪构成事实属于定罪、量刑“双重身份”的待证事实。
- 31前引3,陈瑞华文。
- 32前引3,陈瑞华文。
- 33前引5,李玉萍文。
- 34前引3,陈瑞华文。
- 35陈瑞华:《比较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页。
- 36前引3,陈瑞华文。
- 37Michelson v.United States,335U.S.469,476(1948).
- 38前引8,闵春雷文。
- 39See MARTIN WASIK,supra note17,350-352.
- 40See Glueck,Principles of A Rational Penal Code,41 Harv.L.Rev.453,475(1928).
- 41MARTIN WASIK,supra note17,352.42(1977)66 Cr.App.R.49.
- 43Wasik,The Grant of An Absolute Discharge,5 Oxford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203,211(1985).
- 44前引27,达马斯卡书,第41页。
- 45MARTIN WASIK,supra note17,350-352.
- 46“鉴于该规则的核心内容是排斥陈述者在法庭外的陈述,因此,要求陈述者向法庭言词方式作出陈述,并接受诉讼双方的口头发问,这是传闻证据规则的基本要义。”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85页。
- 47前引46,陈光中书,第186页。
- 48比如老人或者健忘症者告知他人的事实情节情况,则他人的传来证据会比原始的证据更为可靠。
- 49前引3,陈瑞华文。
- 50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2条第3款。
- 51前引27,达马斯卡书,第37页。
- 52Normally,no reference should be made to“spent”convictions:Practice Direction,Court of Appeal(1975)61 Cr.App.R.260.
- 53MARTIN WASIK,supra note17,353-354.
- 54Van Pelz(1942)29 Cr.App.R.10;Wilkins(1978)66 Cr.App.R.49.
- 55MARTIN WASIK,supra note17,353-354.
- 56卞建林主编:《刑事证明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3页。
- 57前引8,闵春雷文。
- 58前引3,陈瑞华文。
- 59前引3,陈瑞华文。
- 60比如“陪审团与法官在司法裁判权上的这种分权机制,为定罪与量刑程序的分离奠定了司法组织的基础”前引35,陈瑞华书,第373页。
- 61MARTIN WASIK,supra note17,334.
- 62参见前引61。
- 63See Taggart(1979)1 Cr.App.R.(S)144;Stosiek(1982)4 Cr.App.R.(S)205.
- 64MARTIN WASIK,supra note17,334-345.
- 65See Zellick,The Role of Prosecuting Counsel in Sentencing,7 Crim.L.R.487,493(1979).
- 66“义务”处理的是行为规范,“责任”则指法律效果。“证明义务”一词,最能说明检察官这种导源于国家控方官角色及法律的强制规定而应为举证活动的特性。参见林钰雄:《严格证明与刑事证据》,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页。
- 6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12]21号)第476条。
- 68前引67。
- 69前引67,第220条。
- 70前引46,陈光中书,第169页。
- 71前引5,李玉萍文。
- 72前引8,闵春雷文。
- 73汪贻飞:《论量刑程序中的证明标准》,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4期。
- 74前引73,汪贻飞文。
- 75参见陈虎:《提高死刑证明标准: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载《中外法学》2010年第3期。
- 76参见吕泽华:《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反思与规范建构》,载《学术交流》2012年第5期。
- 77参见范登峰、易慧琳、何志远:《构建我国多元化量刑证明标准》,载《武陵学刊》第2期。
- 78前引3,陈瑞华文。
- 79前引5,李玉萍文。
- 80前引8,闵春雷文。
- 81罪名确定了,该罪的“量刑基准”也就确定了,参见《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法发[2013]14号):“二、量刑的基本方法”中规定了根据犯罪情节确定“量刑起点”和调节“基准刑”的基本规定。
- 82前引46,陈光中书,第12页。
- 83William s v.New York,337 U.S.241,247(1949).
- 84See,e.g.,Gerald W.Heaney,The Reality in Guideline Sentencing,28AM.Criminal.Law.Review.161,209(1991);Judy Clarke,The Need for a Higher Burden of Proof for Fact findingunder the Guidelines,4 FED.SENTENCINGREP.300(1992);Richard Husseini,The Sentencing Guidelines:Adopting Clear and Convincing Evidence as the Burden of Proof,57U.Cui.L.REV.1387(1990).
- 85United States v.Billingsley,978 F.2d 861,866(5th Cir.1992),cert.denied,113 S.Ct.1661(1993);United States v.Galloway,976 F.2d 414,417(8th Cir.),cert.denied,113 S.Ct.1420(1992);United States v.Lam Kwong-Wah,966F.2d 682,688(D.C.Cir.),cert.denied,113S.Ct.287(1992);United States v.Restrepo,946 F.2d 654,659(9th Cir.1991)(enbanc),cert.denied,112 S.Ct.1564(1992);United States v.St.Julian,922 F.2d 563,569 n.1(10th Cir.1990),cert.denied,113 S.Ct.348(1992).
- 86“有英国学者指出,无罪推定是法律格言‘凡推定总是有利于否定的一方当事人’(semper praesumitur pronegante)……”转引自卞建林主编:《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 87“在刑事案件中,最重要的是每个被告人是无辜的推定”WILLIAM SHAW M.A,EVIDENCE IN CRIMINAL CASES,at
- 16(Butterworth&Co.(publishs)ltd.,1954).
- 88参见王敏远:《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转型》,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5期。
- 89参见彭海青:《英国量刑证明标准的模式及理论解析》,载《环球法律评论》2014年第4期。
- 90前引73,汪贻飞文。
- 91Pearce(1979)1 Cr.App.R.(S)317;Kerr(1980)2 Cr.App.R.(S)54.
- 92[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00-1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