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随着民事诉讼规范化意识的不断提高,建设体系化的民事诉讼抗辩制度将有助于促成民事审判的正当性和合法性。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抗辩制度的生成和发展深受苏联法和德日法的影响,因此,法系意识论对于研究该制度的体系化建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民事诉讼的具体制度设计而言,民事诉讼抗辩作为当事人的诉讼防御方法之一,在本质上具有其他相关诉讼制度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科学地界定民事诉讼抗辩的种类及识别标准,又是发挥其应有功能所不可或缺的法理基础。
关键词(KeyWords): 民事诉讼抗辩;实体法抗辩;诉讼法抗辩;反驳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主持的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法系意识对民事诉讼法研究的指导意义》(课题编号:CLS[2013]D2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陈刚;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国内有关抗辩制度的基础性研究文献主要有:杨立新、刘宗胜:《论抗辩与抗辩权》,载《河北法学》2004年第10期;柳经纬、尹腊梅:《民法上的抗辩与抗辩权》,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尹腊梅:《民事抗辩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等。另外,国内有关抗辩制度的研究成果,查“中国知网”(www.cnki.net)统计,以篇名方式输入“抗辩”一词,检索结果竟高达2,173篇,再以题名方式输入“不安抗辩”和“票据抗辩”一词,其结果分别有417篇和144篇;另以题名方式输入“抗辩”一词检索硕博论文的结果是249篇,再以题名方式输入“不安抗辩”和“票据抗辩”一词,检索结果分别有33篇和18篇(2014年2月22日访问)。由这些检索结果不难得出如下结论:抗辩制度是我国法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但现有研究存在着严重的知识重复和相互“借用”的情况。
- 2关于法系意识论的内容及意义,参见陈刚:《中国民事诉讼法制现代化百年进程中的法族意识》,载江伟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国际研讨会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陈刚:《法系意识在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载《法学研究》2012年第5期。
- 3[德]皮特·戈特瓦尔特:《比较民事诉讼法的意义》,杨小虎译,载陈刚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总第六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3页。
- 4传统的法解释论及法教义学因强调依法裁判原则,将裁判规范的法源仅限于制定法,并从这种法源论立场将其研究对象也限于以法典为代表的制定法。但是,现在的法解释论认为,由于习惯法和判例具有裁判规范的实际功能,因此,也应被其纳入法解释论的研究范围。虽然抗辩不属于现行民事诉讼法上的法定概念,但因是司法解释所采用之概念,而司法解释在我国民事审判中具有裁判规范之实际功能,所以,抗辩也应当成为法教义学的研究对象。
- 5参见《苏联民法纲要和民事诉讼纲要》,中国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译,法律出版社1963年版,第59页。
- 6有关法教义学产生过程,参见白斌:《论法教义学:源流、特征及其功能》,载《环球法律评论》2010年第3期。
- 7有关知识产权诉讼领域抗辩制度的体系化研究文献,参见尹腊梅:《知识产权抗辩体系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该书中涉及许多英美法上抗辩制度及理论的介绍,例如有关著作权诉讼的英美普通法上公共利益抗辩等。有关反垄断诉讼领域英美法上抗辩的研究文献,参见王振华:《美国对华反垄断诉讼案之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载《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该文结合涉华反垄断诉讼案例,就美国反垄断诉讼抗辩策略进行了阐述。
- 8有关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本质论研究,参见陈逸飞:《法国第三人撤销判决之诉研究》,载陈刚主编:《比较民事诉讼》(2012-2013年合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年版,第27-37、72-74页。
- 9详细内容参见:《苏俄民事诉讼法典》(第17至19章),梁启明、邓曙光译,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第73-77页。
- [前苏联]Л·И·库德利雅夫采夫主编:《苏联法律辞典》(第三分册,国家和法的理论部分),法律出版社编辑部组织编译,法律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页。
- [前苏联]多勃罗沃里斯基等:《苏维埃民事诉讼》,李衍译,常怡校,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第200页。
- 前引1,杨立新、刘宗胜文。
- 前引1,柳经纬、尹腊梅文。
- 尽管德日法理中有学者从形式上将抗辩权视为形成权之一种,但抗辩权在本质上并非同于形成权。抗辩权是在全面承认请求权的基础上,依据法定事由拒绝或阻止请求权发挥作用;而形成权是以否认请求权及请求人的权利为前提,基于形成权行使以达成变更、废弃请求权人的权利之目的。
- 前引1,柳经纬、尹腊梅文。
- 这里的权利主张是指作为诉的客体和诉讼标的的诉讼请求,具体包括当事人的给付请求权主张、法律关系是否存在以及权利义务是否成立之确认请求主张,以及形成权主张。
- 参见陈刚编:《中国民事诉讼法制百年进程》(清末时期第二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页。
- 有关抗辩与否认之区别在证明责任分配领域的意义,参见陈刚:《抗辩与否认在证明责任法学领域中的意义》,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3期。
- 参见[德]莱奥·罗森贝克:《证明责任论(第四版)》,庄敬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151页。
- ローゼンベルグ:《証明責任論(全訂版)》,倉田卓次译,判例タイムズ社1987年版,第144-145页;中文版参见前引,[德]莱奥·罗森贝克书,第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