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内在制度"理论证明,鼓励和引导地方法治试验有利于推动制度的生成并提升其生命力,与经验"试错"的实践逻辑相吻合。地方政府和政府中的"代理人"为人们提供优质的"非市场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和"政府供给产品与服务"可以吸引特色资源,推动地方发展,发挥竞争动力学优势。这又反过来强化了地方竞争,产生了地方发展动力。当前,地方已从基础设施、政策优惠等技术竞争走向法治创新的制度竞争阶段,主动返回"有限政府",推动民主选举,开放权力资源,促成地方法治有效治理秩序的形成将成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在财政驱动型地方发展背景下,当前地方改革须在实践问题导向下,对地方法治可能偏离甚至背离国家法治框架的风险必须及时预设有效的制度红线,促其朝向培育公民、激活社会、重塑政府之路加速迈进。
关键词(KeyWords): 内在制度;地方竞争;优势资源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法治国家建设的地方实践模式研究”(12CFX001);;
重庆社科院基础课题“三峡后续工作的法律政策供给研究”(2013-JC-3)的阶段成果
作者(Author): 周尚君;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页。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7、19、21、32、60页。
- 参见周尚君:《国家建设视角下的地方法治试验》,载《法商研究》2013年第1期。
- See Alchian,A.and H.Demsetz,The Property Rights Paradigm,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33,1973.pp.16—27.
- 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页。
- 陈金钊:《法律人思维中的规范隐退》,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1期。
- 参见[美]诺思、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宁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5—36页。
- [奥]埃利希:《法社会学原理》,舒国滢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 参见前引⑧,第36页。
- 参见李燕霞:《地方法治概念辨析》,载《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6期。
- 参见前引⑧,第43页。
- 参见前引②。
-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
- 丁补之、陈伊玮:《习仲勋:“杀出一条血路”》,载《南方周末》2008年12月28日。
-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页。
- 方益权、项一丛:《从温州模式到温州法治模式》,载《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2期。
- 参见卢剑峰:《参与式民主的地方实践及战略意义》,载《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1期。
- 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1页。
- 人民日报评论员:《建设法治政府是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载《人民日报》2010年8月28日。
- 参见孙笑侠:《拆迁尘嚣中寻找法治动力》,载《东方法学》2010年第4期。
- 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8页
- 参见钱弘道等:《法治评估及其中国应用》,载《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周尚君、彭浩:《可量化的正义:地方法治指数评估体系研究报告》,载《法学评论》2014年第2期。
- 参见马怀德:《让“法治GDP”成为依法行政的动力引擎》,载“人民网—理论频道”2011年4月1日。
- [英]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冯克利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 冯兴元:《地方政府竞争》,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 “政治企业家”是指那些靠推行或阻碍制度变革以谋取政治益处的人或机构。他们一旦发现现有制度和权力结构不让他们获取政治影响力,就网罗支持变革制度以谋得更多发言权。参见前引⑧,第490页。
-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经济增长动能抑或政治晋升比拼——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状况问卷调查分析报告》,载《人民论坛》2010年5月(下)总第291期。
- 参见前引⑧,第267页。
- Tiebout,C.,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54),pp.416—24.
- 王万华:《统一行政程序立法的破冰之举》,载《行政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
- 参见王晓红等:《法治湖南:“软环境”也是生产力》,载《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1月11日。
- Douglass C.North,Sources of Productivity Change in Ocean Shipping,1600—1850,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vol.76,p.953.
- 参见前引27,第19页。
- 广东省政府投资处:《2013年1—7月广东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万亿》,广东统计信息网,最后访问时间:2013年8月16日。
- 参见彭世忠:《法院改革的新思路——广州市萝岗区人民法院推行三标兼容管理体系的尝试》,未刊稿。
- 参见周成新等:《深圳市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解读》,海天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 See Michael Suk Young,Structure and Strategy in Collective Action,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9(105),pp.128—156.
- 参见崔晓林:《燃烧的宜黄——9·10拆迁自焚事件调查》,载《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第39期。
- 参见朱文强:《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始末》,载《小康》2010年第10期。
- 参见范正伟:《地方政府维稳不能将民众当对手》,载《人民日报》2010年9月20日。
- 参见周尚君:《依法治国与地方法治》,载《法学研究》2013年第2期。
- W.Brian Arthur.Self-reinforcing Mechanisms in Economics,In Philip W.Anderson,Kenneth J.Arrow and David Pines(eds.),The Economy as an Evolving Complex System.Addison-Wesley Publish Company.1988.p.10.
-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767页。
- 参见前引27,第103页。
- 参见郑永年:《中国的“行为联邦制”:中央—地方关系的变革与动力》,邱道隆译,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中文版序第3 —4页。
- Qian Yingyi and Barry Weingast,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Fall,11⑷,1997,pp.83—92.
- 俞可平:《拓宽地方改革空间》,载《中国改革》2012年第3期。
- 托克维尔说:“社会情况一旦确立,它又可以成为规制国民行为的大部分法律、习惯和思维的首要因素,凡非它所产生的,它都要加以改变。”参见[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2页。
- 参见前引③。
- [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赵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52页。
- Susan Whiting,Power and Wealth in Rural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 参见付子堂:《法制改革三问》,载《人民日报》2014年2月12日第17版。
- 参见周尚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由来》,载《学习时报》2014年2月24日第A12版。
- 李猛:《论抽象社会》,载《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
- 参见[法]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46—3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