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当前各国政府在处理社会权与经济发展关系时陷入了迷茫的两难困境。问题的症结是,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对社会权的决定作用,忽视或者根本没认识到社会权对经济发展的价值。而走出当前困境的唯一出路是发现并重视社会权对经济发展的价值。社会权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性制度资源或资本必然具有经济发展价值,包括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内在价值是指社会权作为经济发展的构成要素、内生变量可以提高经济效率;外在价值是指社会权为经济发展提供公平有序的制度环境和稳定和谐的精神环境等社会环境。当然,社会权在其经济发展价值转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有其合理性限度,社会权不会自动地促进经济发展,而必须具备经济、法治和观念方面的条件。
关键词(KeyWords): 社会权;经济发展;内在价值;外在价值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龚向和;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全球主权债务危机深化》,http://business.sohu.com/s2010/zhuquanzhaiwu/.
- ②《希腊大选世界屏住呼吸》,http://www.cs.com.cn/hw/hwzt/20120617/.
- ③参见张春荣:《希腊大选对紧缩政策提出新挑战》,载《经济日报》2012年5月8日。
- ④参见熊爱宗:《寻求财政紧缩与经济增长的平衡》,载《中国财经报》2012年5月17日。
- ⑤参见《美国最新医保法的改革重点及其影响》,http://info.pharmacy.hc360.com/2012/08/010913412421.shtml.
- ⑥参见[美]杰克·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王浦劬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3-195页。
- ⑦前引⑥,杰克·唐纳利书,第212页。
- ⑧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并不是唯经济决定论,而是同时承认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甚至上层建筑还能更改经济基础。如恩格斯认为,经济因素并不是社会发展唯一的和全部的因素。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包括法律和制度——与经济基础相互作用,并且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以更改经济基础。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4页。
- ⑨如郝铁川在2002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权利实现的差序格局》一文中,就强调经济发展对权利实现的决定作用,忽视了权利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其历史考察不能表明经济发展与权利实现之间谁是决定者。事实上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如道格拉斯·诺斯和罗伯特·托马斯对西方世界的历史考察却得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的结论。参见[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而且该文把权利与发展完全隔断,否定了权利是发展的构成性因素,也就是否定了权利对发展的工具价值。
- 如有学者把牺牲个人权利换取社会公益或经济发展看作是功利主义权利观,并认为功利主义权利观是一种结果论的权利理论,导致了权利的工具化,忽视权利本身的内在价值。参见张伟涛:《从功利到道义:当代中国权利观念道德基础的构建》,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第1期。我们认为,牺牲个人权利换取社会公益或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以权利换发展”,与权利的工具价值完全不同。参见龚向和、袁立:《以人权促发展:工具性人权论》,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11年第9期。
-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权与发展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权与经济发展的问题,因为中国人的首要人权是生存权与发展权,用中国特有的人权术语就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民生”,而民生在法律上主要表现为社会权。
- 社会权主要属于宪法学概念,是包括劳动权、生存权和受教育权的一组权利。参见龚向和:《作为人权的社会权——社会权法律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 [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9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 参见[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 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教程》,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版,第427页。
- 前引(16),袁庆明书,第424页。
- [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7页。
- [以色列]E·赫尔普曼:《经济增长的秘密》,王世华、吴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 [美]V.奥斯特罗姆等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王诚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22页。
- 前引(16),袁庆明书,第284页。
- 李振宇:《公民权利与经济发展》,载《社科纵横》2006年第9期。
- [美]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陈郁译校,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90页。
- Coase,Ronald H.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Alfred Nobel Memorial Prize Lecture in Economic Science(1991).转引自魏建:《法经济学:分析基础与分析范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 参见方竹兰:《中国转轨阶段的权利经济学初探》,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 “以权利为基础的发展”在国际文件与英语论著中的主要表述有:A Rights-Based Approach to Development;The Rights Way to Development;Human Rights-Based Approach to Development,等等。1986年联合国通过《发展权宣言》,首次以法律形式正式确认权利与发展之间的联系;1997年作为联合国改革计划的一部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他的《共同理解的声明》中赞同以权利为基础的发展,号召所有联合国机构采取以权利为基础的发展方式。参见UN Secretary General,Kofi Anan,Reform at the United Nations,http://www.un.org/reform。2003年联合国发展机构通过了《以人权为基础的发展合作:联合国机构共同理解》,指出了以权利为基础的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1)所有有关发展的合作,政策和技术援助,都应当与《世界人权宣言》和其他人权国际文献中所规定的那样,致力于推动人权的实现;(2)《世界人权宣言》和其他人权国际文献中所包含的人权标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基本原则,应当作为所有领域和所有项目实施阶段中发展合作和项目执行的指导;(3)发展合作应当有助于“责任承担者”实现其责任的能力和“权利持有者”主张权利的能力的发展。参见The Second Interagency Workshop on Implementing a Human Rights Based Approach in the context of UN reform(Stamford,Connecticut,3-5 May 2003):The Human Rights Based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Cooperation:Towards a Common Understanding among UN Agencies(Statement of Common Understanding),http://www.undp.org/content/dam/aplaws/publication/en/publications/environment-energy/www-ee-library/external-publications/un-the-human-rights-based-approach-to-development-cooperation/UN_Common_Understanding_on_Human_Rights-Based_Approach_to_Development_Cooperation_and_Programming.pdf.
- 参见陈培秀:《“权利资本初论”——“人的发展经济学”有待回答的一个论题》,载《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2期。
- 郑秉文:《社会权利:现代福利国家模式的起源与诠释》,载《山东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 张素峰:《人力资本理论观点》,载《学习时报》2003年8月1日。
- Alfred Marshall,Principles of Economics,p.176.转引自唐世平:《社会流动、地位市场与经济增长》,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 参见蔡昉:《中国经济面临的转折及其对发展和改革的挑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参见李宏涛:《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 袁贵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载《求是》2005年第22期。
- [美]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0页。
- 马力宏:《制度供给与经济发展——“浙江现象”的政府因素分析》,2006年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绪论。
- 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是因为市场机制遵循的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资本与效率的原则又存在着“马太效应”。从市场机制自身作用看,这是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资本拥有越多在竞争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这种拉大又会由于影响到消费水平而使市场相对缩小,进而影响到生产,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社会经济资源不能实现最大效用。失业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主要后果,一方面从微观看,当资本为追求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时,劳动力被机器排斥。另一方面从宏观看,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劳动者的失业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满足了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但失业的存在不仅对社会与经济的稳定不利,而且也不符合资本追求日益扩张的市场与消费的需要。参见崔凌伟编:《经济学与生活》,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2页。
- 刘翠霄:《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法治基础》,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3期。
- 参见王小章:《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社会建设为重心”》,载《浙江学刊》2011年第1期。
- 参见王小锡:《论道德的经济价值》,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 参见唐龙:《价值观与经济发展——兼论中国现代化的深层次问题》,2006年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