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我国现行人身损害鉴定制度存在鉴定主体繁多杂乱、鉴定程序不够规范、鉴定意见质证认证规则不够完善等弊端,造成此状况的深层原因在于,人身损害鉴定制度的价值取向不明。重构我国人身损害鉴定制度应当从价值取向、制度设计和具体措施三个方面着手。在价值取向上,以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为指导,以提供具有较强证明力的证据为目标;在制度设计上,应当确立客观中立且具有专门科学和医学知识的鉴定主体,完善中立规范的鉴定程序,建立有效的鉴定意见质证认证机制;在工作措施上,应当调整现有鉴定机构,规范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同时打造专业化的司法队伍。
关键词(KeyWords): 人身损害鉴定;鉴定主体;鉴定程序;鉴定意见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张新宝;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美]米尔建·R·达马斯卡:《漂移的证据法》,李学军等译,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9月第1版,第200页。
- ③据《法制日报》报道,“2007年,全国法院受理的侵权行为案件已经超过100万件,其中占第一位的是交通事故案件,其次是工伤事故案件、雇主责任案件、医疗事故案件。”参见丁国锋:《我国将加快侵权责任法立法》,载《法制日报》2008年6月15日第4版。
- ④温家宝总理2010年3月14日在两会上答记者问时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资料来源:新华网/中国政府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14/content_13169202.htm.
- ⑤本表系作者根据有关规定整理而成,有点简化,如需引用,请查对原文。本表仅列入对人身损害鉴定做出特别规定的法律文件,未包括仅仅提及鉴定的法律文件,如《产品质量法》、《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等。
- 柴会群:《〈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当休矣》,载《南方周末》2010年8月19日第A08版。
- 前引⑦。
- 参见《一桩案件八种结论谁来为鉴定作鉴定》,资料来源:http://news.sina.com.cn/society/1999-12-21/44121.html,2011年3月18日访问。
- 参见《湖南女教师裸死案续:六次死亡鉴定结果各异》,资料来源: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4/3084277.html,2011年3月18日访问。
- 乌鲁木齐在线2009年4月21日报道:《新疆人大代表肉孜·司马义建议建立权威性司法鉴定机构》,资料来源:http://www.wlmqwb.com/3229/2009nationalSEF/2009nationalSEFdbzs/200903/t20090310_485536.shtml,2011年3月18日访问。
- 甘肃法制报2009年11月30日:《“司法鉴定之痛”系列报道之四利益链条下的变形记》,资料来源:http://gsfzb.gansudaily.com.cn/system/2009/11/30/011369960.shtml,2011年3月18日访问。
- [美]路易斯·D·布兰代斯:《别人的钱:投资银行家的贪婪真相》,胡凌斌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53页。
- 参见何家弘:《新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第35页。
- 参见汪建成:《专家证人模式与司法鉴定模式的比较》,载《证据科学》2010年第1期。
- 前引16,汪建成文。
- 参见周湘雄:《英美专家证人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76页以下。
- 参见陈连康、王德明、赵子琴主编:《人身伤害司法鉴定争议案例评析》,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第42页以下。
- 参见徐静村、颜飞:《司法鉴定统一立法要论》,载《中国司法鉴定》2009年第6期。
- 关于美国的情况,参见邱实、邓世雄:《各国医疗鉴定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载《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年第3期;关于德国的情况,参见杨立新:《德国、荷兰侵权行为法考察启示4:医疗事故责任认定中鉴定制度之完善》,载《人民法院报》2006年8月22日第6版。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若干问题的通知》(法发〔2010〕23号)第3条规定:“人民法院适用侵权责任法审理民事纠纷案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决定进行医疗损害鉴定的,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及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组织鉴定。”
- 参见前引16,汪建成文。
- 参见范跃如:《中止抑或对立——对我国民事诉讼中鉴定人选任制度的思考》,载《中国司法鉴定》2002年第3期。
- 前引①,达马斯卡书,第211页以下。
- 参见前引25,范跃如文。相关立法例,参见毕玉谦、郑旭、刘善春:《中国证据法草案建议稿及论证》,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472页以下。
- 参见崔白洁、杜智慧:《民事诉讼中司法鉴定问题分析与对策》,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10期。
- 参见王鸿晓:《试论自行委托鉴定的证据主体地位》,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王伟:《论民事诉讼中的诉前鉴定》,载《南昌高专学报》2010年第4期。
- 参见王太玉:《浅析民事案件中自行鉴定结论的证明价值》,载《金卡工程》2009年第10期;谌宏伟:《论民事诉讼中司法鉴定程序的启动——以〈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8条为主要分析对象》,载《中国司法鉴定》2006年第4期。
- 参见前引25,范跃如文。
- 参见曹云清、钟琳:《司法鉴定启动主体之法理探索》,载《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 有关英美法对专家证人制度的反思,参见[英]詹妮·麦克埃文:《现代证据法与对抗式程序》,蔡巍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210页以下。
- 参见[日]高桥宏志:《重点讲义民事诉讼法》,张卫平等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100页,注释〔128〕。
- 参见[德]罗森贝克、[德]施瓦布等:《德国民事诉讼法》,李大雪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第910页。
- 参见毕玉谦:《关于民事诉讼中鉴定人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 参见前引23,崔白洁、杜智慧文。
- 比较详细的介绍,参见毕玉谦:《民事证据法判例实务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9月修订版,第236页以下。
- 例如,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关于审理医疗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5条规定:“当事人对医疗损害鉴定所涉证据材料有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先行组织举证、质证,并进行审查确认。”
- 参见王旭:《伤残评定标准及赔偿方式的比较研究》,载《证据科学》2009年第2期;钟庆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司法鉴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2期。
- 例如,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关于审理医疗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6条规定:“人民法院可视情要求医疗损害鉴定机构举行听证会,审判人员可以视情列席听证会,并可以就有关问题向鉴定专家询问。”
- 三大诉讼法的用语都是“鉴定结论”,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鉴定管理决定》为了突出鉴定结论的主观性,将其改称为“鉴定意见”。
- 参见霍宪丹主编:《司法鉴定通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第121页以下。
- 参见汪建成:《司法鉴定基础理论研究》,载《法学家》2009年第4期。
- 参见前引44,霍宪丹主编书,第124页。
- 参见余汉春:《影响鉴定人出庭质证的因素与对策》,载《中国司法鉴定》2006年第4期。
- 参见施晓玲:《鉴定人出庭质证的相关法律问题》,载《中国司法鉴定》2010年第3期。
- 具体分析,参见刘建伟:《论我国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载《中国司法鉴定》2010年第5期。
- 参见前引44,霍宪丹主编书,第130页。
- 参见前引49,刘建伟文。
- 参见周湘雄:《鉴定结论开示程序研究》,载《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5期。
- 《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罗结珍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 参见前引44,霍宪丹主编书,第138页以下。
- 参见廖天明等:《医疗损害赔偿案件中医疗鉴定问题的调研思考》,载《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10年第29卷第2期。
- 参见朱淳良:《建立完善司法鉴定统一管理体制——访霍宪丹局长》,载《中国司法鉴定》2010年第2期。
- 参见宋平:《医疗侵权过错司法鉴定之缺陷与改革》,载《中国司法鉴定》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