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在转型期的当下中国,司法策略的产生背景源自于乡村传统治理术的衰退与纠纷解决的现实需要。为了适应社会转轨的实际需要,司法机关所采取的司法策略的目标定位是强调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兼容;选择的方法是"大调解"与"能动司法",而村民应对的策略是司法"体内循环"与"体外循环"并举。这些司法策略整合了纠纷解决的各种智慧,包含了尽可能多的治世方略,形成了"软硬兼施"、"刚柔并济"的处理矛盾的"规制矩阵",是我国司法机关审视自身条件与能力、适应转型环境、满足政治任务的"条件反射"。它反映出当下司法是一种补充社会资源、承担公共责任、加强联动治理、确保社会稳定的"安抚型司法"。
关键词(KeyWords): 司法策略;转型乡村;国家治理;大调解;能动司法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栗峥;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贺雪峰:《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 ②调查资料与数据基础来自贺雪峰主编的《中国村治模式实证研究丛书》(共十六本),该丛书对全国十多个省不同村庄的调查记录与数据支持了本文部分观点。
- ③参见庄孔韶、赵旭东、贺雪峰、仝志辉、卢晖临、林聚任等:《中国乡村研究三十年》,载《开放时代》2008年第6期。
- ④谭同学:《桥村有道:转型乡村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384页。
- ⑤参见杨华:《绵延之维——湘南宗族性村落的意义世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页。
- ⑥参见王小军:《转型之痛——赣中南路东村调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128页。
- ⑦参见刘洋:《村庄发展的社会基础——一个豫东村庄的村治模式》,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4页。
- ⑧参见王跃生:《制度变革、社会转型与中国家庭变动——以农村经验为基础的分析》,载《开放时代》2009年第3期。
- ⑨参见陈辉:《古村不古——浙西衙州古村调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 10参见张世勇:《积极分子治村——惠州村治模式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 11参见前引瑏瑠,张世勇书,第56页。
- 12参见骆建建:《十字路口的小河村——苏北村治模式初探》,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25页。
- 13前引⑨,陈辉书,第203页。
- 14参见郭亮:《走出祖荫——赣南村治模式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9页。
- 15前引⑤,杨华书,第162页。
- 16张世勇认为:“实体的宗族和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宗姓意识在龙峰村似乎看不见了。”前引瑏瑠,张世勇书,第16页。
- 17前引⑨,陈辉书,第183页。
- 18参见项继权:《中国乡村治理的层级及其变迁——兼论当前乡村体制的改革》,载《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
- 19有关农业税取消前后的差别以及免税后基层干部的行政无力感,参见前引⑨,陈辉书,第32、207页。
- 20张世勇记录分析了徽州龙峰村轻“生”重“育”的现象。前引⑩,张世勇书,第55页。
- 21前引⑨,陈辉书,第193页。
- 22前引④,谭同学书,第403页。
- 23参见李德瑞:《山村的彷徨——鄂西北村村治模式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3页。
- 24前引23,李德瑞书。
- 25前引23,李德瑞书,第233页。
- 26参见李鸿君、张小莉:《一个新型移民社区的村治模式——吉林枣子河村调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 27前引14,郭亮书,第22页。
- 28前引⑦,刘洋书,第70-71页。
- 29前引26,李鸿君、张小莉书,第117页。
- 30参见黄光国主编:《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 31前引14,郭亮书,第140页。
- 32前引26,李鸿君、张小莉书,第104-145页。
- 33参见[德]布赖恩·特纳(编):《公民身份与社会理论》,郭忠华、蒋红军译,吉林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1-20页。
- 34董磊明、陈柏峰、聂良波:《结构混乱与迎法下乡——河南宋村法律实践的解读》,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 35参见谭江涛、王群:《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与“多中心”理论》,载《开放时代》2010年第6期。
- 36参见黄海:《灰地:红镇“混混”研究(1981—2007)》,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42页。
- 37参考百度词条对“策略”的定义,http://baike.baidu.com/view/117922.htm,2011年9月2日。
- 38孔繁斌:《公共性再生产——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机制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 39[法]皮埃尔·卡蓝默:《破碎的民主:试论治理的革命》,高凌瀚译,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9页。
- 40徐昀:《“调判结合”的困境——以民事审判结构理论为分析框架》,载《开放时代》2009年第6期。
- 41参见顾培东:《试论我国社会中非常规性纠纷的解决机制》,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3期。
- 42参见苏力:《审判管理与社会管理——法院如何有效回应“案多人少”?》,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6期。
- 43参见陈柏峰、郭俊霞:《农民生活及其价值世界——皖北李玗村调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203页。
- 44参见申端锋:《乡村治权与分类治理:农民上访研究的范式转换》,载《开放时代》2010年第6期。
- 45前引44,申端峰文,第74页。
- 46前引44,申端峰文,第48-49页。
- 47吴红羽:《司法调解的生产过程:以司法调解与司法场域的关系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61页。
- 48参见李汉林、魏钦恭、张彦:《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结构紧张》,载《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 49张建伟:《国家转型与治理的法律多元主义分析——中俄转轨秩序的比较法律经济学》,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5期。
- 50参见强世功编:《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240—255页。
- 51参见苏力:《关于能动司法与大调解》,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1期。
- 52参见栗峥:《乡村法治的结构变迁与秩序困境》,载《河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4期。
- 53参见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上海书店2007年版,第1页。
- 54参见郑广怀:《劳工权益与安抚型国家——以珠江三角洲农民工为例》,载《开放时代》2010年第5期。
- 55[美]詹姆斯·马奇:《决策是如何产生的》,王元歌、章爱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68页。
- 56王小军:《转型之痛——赣中南路东村调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150页。
- 57参见[美]尤伊克·西尔贝:《法律的公共空间》,陆益龙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0页。
- 58参见夏锦文:《当代中国的司法改革:成就、问题与出路——以人民法院为中心的分析》,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