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两个证据规定》的公布是我国司法制度改革中的一件大事。确立证据裁判原则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司法人员应当努力做到根据证据认定的法律事实与案件客观事实相统一。规定刑事证明标准的"结论唯一"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达到。"唯一性"与"排除合理怀疑"在证明程度上有差别,不能结合使用。"留有余地"的做法能避免错杀,但不能避免错判。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有利实现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在非法言词证据排除条件上用刑讯逼供"等"字样,范围模糊,有待修改。要求被告人应当提出被非法取证的线索和证据属于举证的初步责任。公诉人对合法取证的证明要求达到"确实充分",难以实现,建议改为"较大证据优势"。检察机关负有排除非法证据的职责,极具中国特色。实物证据排除的条件规定过高,建议加以修改,以减少排除的难度。
关键词(KeyWords): 两个证据规定;证据裁判原则;“结论唯一”的证明标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陈光中;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转引自《陈光中文选》(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2-53页。
- [2]前引[1]。
- [3]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修订版),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 [4]《资治通鉴》,则天后天授二年九月,乙亥,“杀歧州刺史云弘嗣”注。
- [5][日]松尾浩也:《日本刑事诉讼法》(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 [6]陈光中等:《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26页。
- [7]胡康生、李福成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 [8]转引自罗书臻:《王胜俊在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会议上要求以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指导加大审判管理力度努力提高办案质量效率效果》,载《人民法院报》2010年1月7日。
- [9]如笔者主编的教材中曾指出“在是否存在犯罪事实和被告人是否实施了犯罪行为的关键问题上,必须做到确定性、唯一性,否则就可能发生冤案错案。”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74页。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肖扬在第五次全国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如果认定犯罪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特别是影响定罪的关键证据存在疑问,不能排除合理怀疑得出唯一结论的,就应当坚决按照“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裁判标准,果断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转引自陈永辉:《肖扬在第五次全国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刑事审判工作组织领导不断提高刑事审判队伍素质》,载《人民法院报》2006年11月9日。
- 10[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页。
- 11[美]乔恩.华尔兹:《刑事证据大全》,何家弘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4-395页。
- 12[美]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希.弗兰克:《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陈卫东、徐美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 13[英]理查德.梅:《刑事证据》,王丽、李贵方等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77-78页。
- 14如《布莱克法律辞典》对“排除合理怀疑的解释”是:“‘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是达到‘道德上的确定性’的证明,是符合陪审团的判断和确信的证明。作为理性的人,陪审团成员在根据有关指控犯罪是由被告人实施的证据进行推理时,如此确信以致不可能做出其他合理的结论。”参见Bryan A.Garner ed.,Black s Law Dictionary,8th Edition,West Publishing Co.,2004,p.1294.
- 15Victor v.Nebraska,114S.Ct.1239,1243(1994).
- 16[美]布莱恩.福斯特:《司法错误论——性质、来源和救济》,刘静坤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7页。
- 17参见陈光中、张小玲:《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的适用》,载《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1期;杨宇冠:《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张智辉主编:《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郑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 1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1条规定:“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凡经查证确实属于采用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65条也作了类似的规定。
- 19[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罪》,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2—33页。
- 20参见《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有关论文。
- 21参见陈光中等:《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55-458页。
- 22参见《中央政法机关负责人就两个“证据规定”答记者问》,载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0-05/30/c-12157696.htm(最后访问时间是2010年10月16日)
- 24United States v.Matlock,415U.S.164,94S.Ct.988,39L.Ed.2d242(1974).
- 25参见[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刘迪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20-221页。
- 26刑事诉讼法第111条规定:“进行搜查,必须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证。在执行逮捕、拘留的时候,遇到紧急情况,不另用搜查证也可以进行搜查。”
- [1]参见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英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新发展——赴英考察报告》,载《诉讼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