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为了防止不当的合并审理所可能造成的侵犯被告人辩护权现象,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对合并与分案审理都作了严密周详的规定。《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基本上没有任何规范合并与分案审理的条款,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的不当合并审理既严重侵犯了被告人的辩护权,又会滋生以下弊端:庭审流于形式、剥夺了共同被告人的取保候审权,导致了超期羁押、被告人减刑和假释权无法得到保障、影响被告人的上诉权和申诉权、侵犯了被告人的聘请辩护律师权和会见律师权。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应限定刑事案件关联性的范围,明确规定分案和合并审理的各种法定情形及救济措施。
关键词(KeyWords): 合并;分案;辩护权;关联性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刑事诉讼法修改难点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08XFX0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张泽涛;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参见陈朴生:《刑事诉讼法实务》(增订本),海天印刷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84-88页。
- ABA Standards for criminal justice,Note123,supra,at Commentary to standard13-2.2(citations omitted).
- 参见陈建国、王永源:《人民法院刑事诉讼实务》,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9页。
- 对行性共同犯罪,是指基于二人以上的互相对向行为构成的犯罪。如行贿与受贿、重婚等犯罪。参见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179页。
- 胡开诚:《刑事诉讼法论》,台湾三民书局印行1983年再版,第30页。
- [德]克牢思·罗科信:《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84页。
- Cupo v.United States,359F.2d990,993(D.C.Cir.1966).
- See Robert O.Dawson,Joint Trials of Defendants in Criminal Cases:An analysis of efficiencies and prejudices,77Micch.L.Rev.1379,1385(1979).
- 转引自蔡佩芬:《论刑事诉讼法第六条及合并审判之立法缺失与建议(一)》,载《法务通讯》第2031期,2001年5月3日。
- 前引[9]。
- See Dawson,supra note7,at1424.
- See Wayne LaFave&Jerold H.Israel,Criminal Procedure,at770(West P.1992).
- See Andrew D.Leipold&Hossein A.Abbas,i“The impact of joinder and severance on Federal criminal cases:An empirical study”,59Vand.L.Rev.349(March,2006).
- [英]詹妮·麦克埃文:《现代证据法与对抗式程序》,蔡巍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 Zafiro,506U.S.at537.
- See Kenneth S.Bordens&Irwin A.Horowitz,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Joined and severed trials,13J.App.Soc.Psychology351,369(1983).
- [美]约书亚·德雷斯勒、艾伦·C·迈克尔斯:《美国刑事诉讼法精解》(第二卷·刑事审判)(第四版),魏晓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页。
- [德]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事诉讼程序》,岳礼玲、温小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页。
- See Edith Green&Elizabeth F.Loftus,When crimes are Joined at trial,9law&Hum.Behavior193,194,197-98(1985).
- 前引18,第132页。
- 前引14。
- United States v.Smith,112F.2d83,85(2d Cir.1940).
- Krulewitch v.United States,336U.S.440,454(1949)(Jackson,J.,concurring).
- 1A Charles Alan Wright&Andrew D.Leipold,Federal Practice&Procedure?141,at5-6(4th ed.2008).
- 前引14。
- Dawson,supra note2,at1389-91.
- [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55页。
- 前引18,第132页。
- 陈朴生:《刑事经济学》,台湾正中书局1975年版,第342页。
- See Eric L.Muller,The Hobgoblin of little minds?our foolish law of inconsistent verdicts,111Harv.L.Rev.771(1998).
- United States v.powell,469U.S.57,62(1984).
- 前引28,第55、56页。
- [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上册),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9页。
- 参见林荣耀:《刑事诉讼法释论》,台湾立明印刷所1990年再版,第52页。
- See2ABA Standards for criminal justice,supra note31.
- 前引18,第132页。
- Robert o.Dawson,Joint Trials of defendants in criminal cases:An analysis of efficiencies and prejudices,77Mich.L.Rev.1379,1381(1979).
- See Peter Langrock,Joint Trials:A short Lessonfrom little Vermont,9Crim.L.Bull.612(1973).
- 谢佑平、万毅:《刑事诉讼牵连管辖制度探讨》,载《政法学刊》2001年第1期。
- 《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卞建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0页。不过,译者将上述数项罪行的合并(joinder of offenses)译为“共同犯罪”,从《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的立法原意以及实务上的理解来看,该款主要是指的数项罪行合并,与我国刑法上所指称的“共同犯罪”还是存在根本上差异的,因此,笔者认为,此处中的“共同犯罪”译为“数罪合并”似乎更为确切。
- 前引40,谢佑平、万毅书,第40页。
- 前引40,谢佑平、万毅书,第52页。
- United States v.Smith,112F.2d83,85(2d)Cir.1940.
- Turner v.United States,241A.2d736(D.C.1968).
- 506U.S.534,113S.Ct.993,122L.Ed.2d317(1993).
- See Cunningham,v.United States408A.2d1240(1979)
- See Sweet v.United States,438A.2d451(D.C.1981).
- The phrase is most prominently featured in Zafiro,506U.S.at540,and has been repeated by numberous lower courts.See,e.g.,United Statesv.Rodriguez-Marrero,390F.3d1,2d(1st Cir.2004);United States v.Flores,362F.3d1030,1040(8th Cir.2004).
- 前引18,第133页。
- See335F.2d987(D.C.Cir.1964).
- See Sousa,400A.2d at1041.
- See United States v.Pherigo,327F.3d690,693(8th Cir.2003).
- See Dawson,supra note2,at1453-54.
- 前引18,第135页。
- See Peter Muphy,Criminal practice(2003),Oxford University Press,p.1278.
- Ibid,p.1279.
- See John Sprack,Emmins on criminal procedure(8th),Blackstone press Limited,p224-213-214.
- 前引15,第66页。
- F.R.Evid.,Rule413.
- F.R.Evid.,Rule414.
- A.Zuckerman,“Similar Fact Evidence:The unobservable Rule”(1987)103LQR187.
- See Rex v.Sims,1946bK.B.531,539-40(Crim.App).
- See[1991]2App.Cas.460.
- See[1975]AC421at454.
- [1975]AC421at454.
- See Dispatches,“getting away with rape”,channel4,16Feb.1994:S.Lees,Carnal Knowledge getting away with Rape(Hamish Hamilton,Lon-don,1996).
- 前引185,第86页。
- 前引67。
- 《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余叔通、谢朝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7页。
- 参见[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80页。
- 前引71,第479、480、481页。
- 前引70,第140页。
- 前引71,第223页。
- 前引71,第481页。
- 《德国刑事诉讼法》,李昌珂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 前引[7],第180-184页。
- 前引[7],第131页。
- 前引19,第169页。
- 《日本刑事诉讼法》,宋英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 前引30,第71,72页。
- 参见[日]松尾浩也:《日本刑事诉讼法》(上卷),丁相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6-341页。
- 参见陈运财:《共同被告之调查》,《律师杂志》2003年286期。
- 前引10,蔡佩芬文。
- 前引83,陈运财文。
- http:www.edviencescience.com/uploadfiles/200803/xingsu.2007.pdf.
- 胡康生、李福成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343-351页。
- 参见黄锦玲:《“留守”让“神童”堕落的思考》,载《健康必读》2006年第2期;另参见《娄底公开审理特大涉黑案》,载http://sina.com.cn,2006年04月11日.
- 《重庆涉黑12日起开庭,创多个审判历史之最》,载http://www.e23.cn2009-10-9.
- 参见张玉清等:《刑事羁押期限制度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8期。
- 参见滑力加:《从立法上保护轻微刑事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载http://www.chinalawedu.com/2006年12月8日.
- 参见余澳:《关于我国刑事拘留运行现状的实证研究》,载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论文库,第28页。
- 参见陈瑞华:《刑事辩护制度的实证考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 《律师会见权在博弈中前行》,载《民主与法制时报》2007年11月12日。
- 参见李丽:《北京律师状告辽宁省公安厅侵害会见权》,载《中国青年报》2007年4月3日。
- 参见段曌红:《云南女主播与上司借节目私吞35万,庭审发生内讧》,载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09/21/content-5119850.htm.
- 赵秉志主编:《澳门刑法典、澳门刑事诉讼法典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页。
- 前引[9]。
- 前引93,陈瑞华书,第140页。
- 前引83,陈运财文。
- [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0页。
- See Israel,Kamisar&Lafave Procedure and the constitution,Leading Supreme Court Cases and Introductory Text(1991ed),West Co.,p257.
- See John Sprack,Emmins on Criminal procedure(8th),Blackstone Press Limited,p213-214.
- 参见林钰雄:《刑事诉讼法》(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