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德国刑法典中规定了期待可能性概念,但理论与实践并未借助刑法规范而将期待可能性拔高为一般责任阻却事由,反倒从整体上呈现严格限缩其使用的趋势;日本实务部门虽在上世纪中期运用过期待可能性理论,然而其范围有限,且尔今对实践的影响已经淡化。德日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现状及该理论的缺陷以及我国法治基础的缺失,决定了我国刑法如欲引进期待可能性理论,只宜将之作为调节性而非一般性的刑罚恕免事由;至于调节范围,宜限定在"问题的高峰和顶点"即生命权冲突之时,亦即只在损害同等价值生命法益的紧急避险中有限度地使用这一理论;随意使用期待可能性理论只会导致对人性弱点的廉价同情,最终国家、社会与公民将会三受其害。
关键词(KeyWords): 期待可能性;紧急避险;阻却责任;法益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实质的犯罪论”(项目编号:07BFX05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刘艳红;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Niederschriften der Groen Strafrechtskommission,Bd.2,S.161.
- [2][日]大塚仁:《刑法论集》(1),有斐阁昭和53年版,第240页。转引自冯军:《刑事责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45页。
- [3]参见丁银舟、郑鹤瑜:《期待可能性理论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载《法商研究》1997年第4期。
- [4]参见游伟、肖晚祥:《“期待可能性”与我国刑法理论的借鉴》,载《政治与法律》1999年第5期。
- [5]参见刘远:《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认识论反思》,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2期。
- [6]参见屈学武:《死罪、死刑与期待可能性》,载《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
- [8]Carsten Momsen,Die Zumutbarkeit als Begrenzung strafrechtlicher Pflichten,Nomos2006,S.27.28.75.
- [9]《德国刑法典》目前在国内有两个译版:“徐版”和“冯版”。关于其中第35条,“徐版”译为:“为使自己、亲属或其他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生命、身体或自由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不负刑事责任。如行为人根据情况,尤其是危险因自己引起,或该人面临危险但具有特定法律关系的,则不适用本款之规定。如该人面临危险没有考虑到特定法律关系,则可依第49条第1款减轻处罚。”(徐久生译:《德国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50-51页。)“冯版”译为:“在现时的、别无他法可以避免的对生命、身体或者自由的危险中,为了避免对自己、亲属或者其他亲近他的人的危险而实施违法的行为者,是无责任地在行动。再根据情况,特别是因为行为人自己造成了该危险或者因为行为人处在特别的法律关系中、可以期待行为人忍受该危险的限度内,不适用这一规定;但是,可以根据第49条第1款轻处刑罚,如果行为人不考虑特别的法律关系也必须忍受该危险。”(冯军译:《德国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6页。)
- 10Gallas,Metzger-FS,S.324.
- 11[德]耶赛克、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602-603页。
- 12Niederschriften der Groen Strafrechtskommission,Bd.2,Anhang Nr.31,Umdruck J10,S.96.S.161.
- 13前引[4],第603页。
- 14Vgl.Küber in HRG BD.III Stichwort:Notstand(strafrechtlich).
- 15Janka,Notstand,S.85.
- 16Vgl.Bernsmann,Notstand,S.44.
- 17前引[1],Bd.2,S.151.
- 18Lange,Niederschriften der Groen Strafrechtskommission,Bd.12,S.174.
- 19Sch nke/Schr der,StGB,§52,Rn.1.
- 20Vgl.Niederschriften der Groen Strafrechtskommission,Bd.12,S.165.
- 21参见蔡墩铭主编:《刑法总则论文选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485-496页。
- 22黄丁全:《论刑事责任理论中的危机理论——期待可能性》,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4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页。
- 23黎宏:《日本刑法精义》,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183-184页。
- 24[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总论》,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0页。
- 25李立众:《中日刑事法学术研讨会纪实》,载冯军主编:《比较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85页。
- 26洪福增:《刑事责任之理论》,台湾刑事法杂志社1988年版,第197-198页。
- 27[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3页。
- 28Carsten Momsen,Die Zumutbarkeit als Begrenzung strafrechtlicher Pflichten,Nomos2006,S.28.
- 29前引28,Nomos2006,S.110.
- 30Engisch,Klug-FS I,S.40f.
- 31Horstkotte,Protokolle,V,S.1845.
- 32前引[8],Nomos2006,S.47.
- 33前引27,第407页。
- 34[意]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9页。
- 35前引34。
- 36前引22,第145页。
- 37Mezger-FS,s.249ff.
- 38前引11,第571页。
- 39柯耀程:《刑法概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264页。
- 40林钰雄:《新刑法总则》,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290页。
- 41姜伟:《犯罪故意与过失》,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第81页。
- 42欧锦雄:《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继承与批判》,载《法律科学》2000年第5期。
- 43前引40,第290页。
- 44前引39,第264页。
- 45刘明祥:《紧急避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