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司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该原则在个案中具体化时可能会遇到困境。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刑事案件的事实是被事实裁判者创造出来的,评价事实的刑事法律是被解释出来的。作为根据的刑事案件事实认定和作为准绳的刑事法律解释都必然要受到裁判事实主体和法律解释主体主观因素的影响。当犯罪事实认定和适用刑事法律的正确性因为这种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受到质疑时,疑罪问题就会产生,对疑罪问题的研究之关键,在于确定疑罪的语境。刑事司法三段论是定罪过程中的基本推理模式,但因为疑罪问题的存在已经使刑事司法三段论陷入危机之中。在确定小前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事实疑罪,其中包括客观疑罪和主观疑罪。在确定大前题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法律疑罪。刑法条文中概念的模糊性,刑法理论的竞争性,具体事实与刑法条文的相互作用是法律疑罪产生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KeyWords): 疑罪;语境;司法三段论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董玉庭;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2]参见何朝阳、龙波:《对疑罪之司法抉择的学理及应用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总第39期,第44页。
- [3]参见胡云腾、殷启俊:《疑罪问题研究》,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第153页。
- [4]参见王勇:《定罪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0页。
- [5]参见刘柏纯、邓昭宾:《论疑罪的认定》,载《政法学刊》2005年第5期。
- [6]参见张建伟:《“疑罪”的含义与处理原则》,载《检察日报》1997年3月31日。
- [7]参见宁汉林、魏克家:《中国刑法简史》,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第270-271页。
- [8]参见宋英辉:《刑事案件事实认定中的几个问题》,载《政法论坛》1991年第1期。
- [9]参见邹瑜、顾明总主编:《法学大词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42页。
- 10参见谢进杰:《“疑罪从无”原则的证据学三维》,载《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 11参见刘衍宾:《“疑罪从无”原则在刑事诉讼证据中的适用》,载《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 12参见朱荣周:《从“疑罪从无”谈测谎技术在侦查中的应用》,载《中州学报》2003年第4期。
- 13参见王玉杰:《疑罪探究》,载《法律科学》1999年第4期。
- 14参见蔺剑、孙利勃:《疑罪从无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1998年第1期。
- 15刘芳、单民、沈宏伟编著:《刑法适用疑难问题及定罪量刑标准通解》,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 16参见《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撰,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第575页。
- 17前引[3],第152页。
- 18前引[5],第20页。
- 19郑成良:《法律之内的正义》,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 20[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 21参见[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50页。
- 22转引自陈锐:《法理学中的法律形式主义》,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4页。
- 23[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页。
- 24前引23,第51页。
- 25Eric Hilgendorf,on some problems of the theory of legal argumentutton,in.zenon Bankowslki et alleds Informatics and the foundations of legalreasoning,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5.p.162.
- 26参见王洪:《司法判决与法律推理》,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 27前引[3],第29页。
- 28[日]我妻荣:《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王书江、张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7页。
- 29前引[3],第83页。
- 30前引23,第55页。
- 31[美]史蒂文.J.伯顿:《法律和法律推理导论》,张志铭、解兴权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 32[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 33王立达:《法释义学研究取向初探:一个方法论的反省》,载《法令月刊》2000.9(51).23-33。
- 34参见陈兴良:《刑法人性基础》,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年版,第567-577页。
- 35[美]波斯纳:《超越法律》,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 38周广然:《谈确切词语和模糊词语在法律语言中的作用》,载《政法论坛》1988年第6期。
- 39参见王礼仁:《盗窃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 40参见赵秉志:《侵犯财产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3页。
- 41参见《刑事司法指南》2001年第4辑。
- 42冯亚东:《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7页。
- 43前引42,第167页。
- 44高铭暄等:《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第485页。
- 45前引42,第168-169页。
- 46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中国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897页。
- 47赵秉志主编:《侵犯财产罪研究》,中国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页。
- 48张明楷:《盗窃与抢夺的界限》,载《法学家》2006年第2期,第119页。
- 49严平编选:《伽达默尔集》,邓安庆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195-196页。
- 50[德]亚图.考夫曼:《类推与‘事物本质’——兼论类型理论》,吴从周译,台湾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103页。
- 51[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685页。
- 52参见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0页。
- 53Eric Hllgendorf,on some problems of the theory of legal argumentlation,in zenon Bankowski et al(eds),Informatics and the foundations oflegal reasoning,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5,p.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