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实证分析表明,大小非解禁虽然已持续近两年的时间,但我国上市公司现阶段的股权结构总体上仍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然而,变革中的市场、法律和政治所形成的合力将推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总体上从高度集中模式向相对集中模式逐渐转型。我国上市公司现阶段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阻碍了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引发了较为严重的公司治理问题,股权结构的转型为公司治理问题的缓解提供了契机。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有多种类型,比较而言,既有控股股东又有制衡股东的股权结构更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绩效,因此,它应当成为大小非解禁过程中政策引导的目标。
关键词(KeyWords): 股权集中;股权制衡;大小非解禁;股权结构转型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邓辉;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相关文献综述参见陈小悦、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载《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 ③参见徐晓东、陈小悦:《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治理、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载《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 ④我国《公司法》第102、102、183条。
- ⑤我国《公司法》第103条。
- ⑥我国《公司法》第152条。
- ⑦See Leech,D.,Leahy J.,1991,Ownership Structure,Control Type Classification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Large British Companies,The Economic Journal,Vol.101,No.409,1418-1437.
- ⑧在这两组数据中,深市的比例均高于沪市,主要与深市在近一年较沪市有更多的新股公司上市有关。自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深市发行新股135家,而沪市只有17家。资料来源: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newstock/index.shtml,访问日期:2008年9月30日。
- ⑨资料来源:http://www.zhicheng.com/dxf/200809.html,访问日期:2008年9月30日。
- ⑩See Demsetz.H,and K.Lehn,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Causes and Consequences,93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1985.
- (11)See La Porta,R.Lopez-de-Silanes,F.Shleffer,A.and R.Vishny,Legal Determinants of External Finance,52 Journal of Finance,1997.
- (12)参见马克·罗伊:《公司治理的政治维度:政治环境和公司影响》,陈宇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3-62页。
- (13)参见李强:《法律、制度与上市公司最佳股权结构》,载《财贸研究》2008年第3期。
- (14)参见袁淳:《上市公司初始股权结构分析》,载《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第3期。
- (15)我国《公司法》将公司的多数治理权能赋予了股东大会,而不是董事会。例如与美国公司法相比,美国的股东仅仅对董事会通过的决议进行表决。而我国《公司法》赋予股东通过公司决议、选举董事、表决公司战略交易、表决公司预算、表决董事薪酬、发行债券、利润分配的权力。参见焦津洪、丁丁、徐菁:《证券监管与公司治理》,载吴敬琏主编《比较》第22辑,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页。
- (16)参见苑德军、郭春丽、刘岱:《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价值关系研究》,中国证券业协会2004年科研课题报告获奖论文。
- (17)相关文献参见: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载《经济研究》1999年第12期;陈小悦、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载《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徐晓东、陈小悦:《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治理、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载《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杜亚军、周亚平:《论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对中国部分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载《管理科学》2004年第4期。
- (18)参见John c Coffee:《美欧公司丑闻差异的股权解释》,载吴敬琏主编《比较》第21期,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
- (19)参见Tom Kirchmaier & Jeremy Grant,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in Europe,CEP Discussion Pal~er No.0631.April 2004.
- (20)参见田春生:《内部人控制与利益集团—中国与俄罗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实证分析》,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5期。
- (21)参见前引③。
- (22)参见杰弗里.N.戈登、马克·J.罗:《公司治理:趋同与存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9-70页。
- (23)参见John c Coffee:《美欧公司丑闻差异的股权解释》,载吴敬琏主编《比较》第21期,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131页。
- (24)参见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载《经济研究》199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