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2006年,中国经济法学界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围绕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经济法问题展开研究,在领域的拓展、方法的创新、认识的深化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总论中的理念、权利和研究方法研究,宏观调控法中的所得税法和计划法研究,市场规制法中的反垄断立法、消费者界定、证券业市场规制研究,跨领域制度中的涉农法律问题研究等。2007年经济法学研究有必要在论题的选择、方法的更新和交流的拓展方面作更多的努力。
关键词(KeyWords): 经济法;经济法学;中国经济法学;学术史;和谐社会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吴志攀;肖江平;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参见秦国荣:《维权与控权:经济法的本质及功能定位》,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2期。
- [2]参见刘水林:《经济法的观念基础与规则构成——对“需要国家干预论”的反思与拓展》,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1期。
- [3]参见漆丹、漆多俊:《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经济法良法观之核心》,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6期。
- [4]参见薛克鹏:《论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理念及其实现》,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
- [5]参见汪莉:《论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1期。
- [6]参见胡果文:《第三部门崛起:现状、问题及对策》,载《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4期。
- [7]参见程信和:《经济法基本权利范畴论纲》,载《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 [8]参见李志刚:《经济法上的两权对抗及其消解——以国家对民间融资的法律管制为视角》,载《法学》2006年第1期。
- [9]参见李昌麒、王怀勇:《政府干预市场的边界——以和谐产业发展的法治要求为例》,载《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4期。
- 10参见应飞虎:《权利倾斜性配置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 11参见张守文:《论经济法学的特异性范畴》,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 12参见张守文:《经济法研究的“合”与“同”》,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3期。
- 13参见徐晓松:《管制与法律的互动:经济法理论研究的起点和路径》,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3期。
- 14参见陈云良:《转轨经济法学:西方范式与中国现实之抉择》,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3期。
- 15参见卢炯星:《宏观、微观经济法理论及体系完善》,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5期。
- 16参见史际春、肖竹:《论分权、法治和宏观调控》,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4期。
- 17参见鲁篱:《论最高法院在宏观调控中的角色定位》,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
- 18参见杨三正:《宏观调控权配置原则论》,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
- 19参见陈承堂:《宏观调控的合法性研究——以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为视角》,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5期。
- 20参见寇铁军:《政府间事权财权划分的法律安排——英美日德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 21参见王强、叶姗:《政府理财观的抉择:“量入为出”与“以支定收”——源于美国1985年〈平衡预算和紧急赤字控制法〉第252条之启示》,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2期。
- 22参见王淑杰:《建立我国完善的部门预算监督》,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 23参见杨小强:《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优先规定之评析》,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1期。
- 24参见王宗玉:《论政府采购合同权利救济途径》,载《法学家》2006年第3期。
- 25参见吴总建、张小南:《我国政府采购制度中的缺陷及对策探讨》,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 26参见甘行琼:《完善我国县级政府采购制度的思考》,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 27参见张守文:《“二元分化”的税收调控及其合法性》,载《税务研究》2006年第3期。
- 28参见丛中笑:《和谐征纳的法理求索及现实观照》,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6期。
- 29参见施正文:《我国建立纳税人诉讼的几个问题》,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 30参见施正文:《中国税收通则立法的问题与构想》,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5期。
- 31参见刘永伟:《中外税收协定与国内税法的关系——关于我国有关税法条款的检讨》,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6期。
- 32参见刘永伟:《税收优惠违反国民待遇原则悖论——兼谈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税收政策的选择》,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3期。
- 33参见刘隆亨:《〈个税法〉修改中的几个理论问题》,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
- 34参见施正文:《个人所得税法听证会与我国税收立法程序的完善》,载《税务研究》2006年第5期。
- 35参见刘丽坚:《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职能及下一步改革设想》,载《税务研究》2006年第8期。
- 36参见如孟红:《韩国个人所得税制的特点》,载《税务研究》2006年第2期。
- 37参见刘剑文:《统一企业所得税法的若干问题》,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5期。
- 38参见张爱龙:《我国企业所得税制改革中的协调问题》,载《税务研究》2006年第10期。
- 39参见卢克贞:《人民银行与我国的金融稳定——对〈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条的思考》,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4期。
- 40参见史际春:《论规划的法治化》,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 41参见王晓晔:《论竞争法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 42参见盛学军:《监管失灵与市场监管权的重构》,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1期。
- 43参见果海英:《影响欧共体竞争法的因素探析》,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6期。
- 44参见戴凤歧:《关于我国公平交易法的思考》,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
- 45参见肖江平:《物业服务市场的自然垄断及其规制思路》,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2期。
- 46参见於世成、邹盈颖:《论禁止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制度在国际航运竞争法中的运用》,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5期。
- 47参见张占江:《自然垄断行业的反垄断法适用——以电力行业为例》,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6期。
- 48参见王丽娟、梅林:《相对优势地位滥用的反垄断法研究》,载《法学》2006年第7期。
- 49参见孟雁北:《价格同步提高行为问题研究》,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
- 50参见樊建梅、周道树:《特许经营固定价格行为的法律规制初探》,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4期。
- 51参见徐士英:《论企业合并反垄断法律控制的权衡》,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
- 52参见王先林:《论反垄断法中的控制企业结合制度》,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1期。
- 53参见刘和平:《美国反托拉斯法上的外资并购控制及启示》,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5期。
- 54参见徐中起、刘鹏:《我国外资并购反垄断的域外适用问题》,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
- 55参见温观音:《产权与竞争:关于行政垄断的研究》,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4期。
- 56参见于左:《反垄断执法权力配置与行政垄断规制困境——泰国两则反垄断案例的启示》,载《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5期。
- 57参见白让让:《行政权力、纵向约束与管制困境》,载《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9期。
- 58参见杨寅:《行政区域利益冲突的法律规制》,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3期。
- 59参见唐要家:《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比较分析》,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 60参见宁立志、胡贞珍:《从美国法例看专利联营的反垄断法规制》,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4期。
- 61参见郑友德、胡章怡:《欧盟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以欧盟新修订的〈技术许可协议集体豁免条例〉为中心》,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6期。
- 参见王先林:《论我国反垄断立法中的域外适用制度》,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
- 参见张瑞萍:《反垄断国际合作中的积极礼让原则分析》,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2期。
- 64参见李俊峰、张颖:《反垄断法草案损害赔偿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载《经济评论》2006年第6期。
- 65参见郑鹏程:《美国反垄断法三倍损害赔偿制度研究》,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2期。
- 66参见王健:《威慑理念下的反垄断法刑事制裁制度》,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1期。
- 67参见李国海:《论反垄断法中的慎刑原则——兼论我国反垄断立法的非刑事化》,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1期。
- 68参见张艾清:《反垄断争议的可仲裁性研究——兼论欧美国家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
- 69参见谢晓尧:《论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 70参见于剑华:《商业广告中出演者的民事责任问题——来自日本法的启示》,载《法学》2006年第8期。
- 71参见马剑峰:《超文本链接可能引发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律问题》,载《法学》2006年第5期。
- 72参见程宝库、林楠南:《关于我国反商业贿赂立法的反思》,载《求是学刊》2006年第2期。
- 73参见王振川:《关于治理商业贿赂的若干问题》,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4期。
- 74参见陈云良:《消费者概念之模糊性分析》,载《法学》2006年第10期。
- 75参见张振杰:《简析惩罚性赔偿制度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范围的影响》,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 76参见李胜利:《购房者利益保护与惩罚性赔偿责任》,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5期。
- 77参见汪传才:《分时度假的消费者保护初探》,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4期。
- 78参见肖江平:《特别市场规制制度的理论体系及其定位》,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 80参见赵万一、吴敏:《我国商业银行破产法律制度构建的反思》,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3期。
- 81参见丁绍宽:《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之完善——写在德隆高管获罪之际》,载《法学》2006年第8期。
- 82参见韩良:《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环境》,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4期。
- 83参见张圣翠:《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与道德风险的防治》,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 84参见岳彩申、王俊:《监管理论的发展与证券监管制度完善的路径选择》,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2期。
- 85参见彭冰:《构建针对特定对象的公开发行制度》,载《法学》2006年第5期。
- 86参见楼建波、刘燕:《论信托型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法律逻辑》,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 87参见张虹:《债券交换中的“退出同意”策略——以国家债务重组为背景》,载《法学》2006年第11期。
- 88参见孙南申:《论外商证券投资法律制度》,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3期。
- 89参见廖凡:《论证券公司的破产清算特别程序——以中美比较为视角》,载《法学》2006年第7期。
- 91参见吴志攀:《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农地权问题》,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 92参见赵红梅:《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政府、社会联动模式之构想》,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2期。
- 93参见张鹏、王亦白:《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的思考》,载《法学》2006年第5期。
- 94参见刘俊:《土地所有权权利结构重构》,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3期。
- 95参见罗志先:《试论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的法律保护》,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
- 96参见韩克庆:《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以个案访谈为例》,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 97参见杨立雄:《农民工社会保护问题研究》,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 98参见李雄:《劳动权保障与制度重构——以“农民工”为视角》,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5期。
- 99参见问清泓:《劳动法与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兼评〈劳动合同法(草案)〉有关规定》,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 100参见邓大松、吴小武:《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若干思考》,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 101参见李长健、伍文辉:《基于农民权益保障的社区发展权理论》,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6期。
- 102参见肖江平:《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税法促进》,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 103参见杨泽伟:《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国际能源机构法律制度初探——兼论国际能源机构对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作用》,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6期。
- 104参见董慧凝:《略论日本循环经济立法对我国环境立法的启示》,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1期。参见赵绘宇:《欧盟环境法中的循环经济趋势谈》,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 105参见姬兆芬:《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调整模式分析》,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 106参见曹明德、王京星:《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价值定位及改革方向》,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1期。
- 107参见梁晓俭:《功利主义原理与环境侵权救济的原则》,载《法学》2006年第4期。
- 108参见戚建刚、杨小敏:《“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凸显我国环境应急机制的六大弊端》,载《法学》2006年第1期。
- 109参见刘笋:《国际投资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冲突与协调——以晚近区域性投资条约及相关案例为研究对象》,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
- 110参见李艳芳、李斌:《论我国环境民事诉讼制度的构成与创新》,载《法学家》2006年第5期。
- 111参见陈泉生:《论环境时代宪法对其他生命物种权利的尊重》,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2期。
- 112参见朱春玉:《生态城市规划及其立法理念》,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2期。
- 113参见关怀:《〈劳动合同法〉与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5期。
- 114参见王全兴:《劳动合同立法争论中需要澄清的几个基本问题》,载《法学》2006年第9期。
- 115参见侯玲玲:《劳动合同的特殊性研究》,载《法学》2006年第1期。
- 116参见董保华:《锦上添花抑或雪中送炭——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的基本定位》,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3期。
- 117参见许建宇:《“有利原则”的提出及其在劳动合同法中的适用》,载《法学》2006年第5期。
- 118参见冯彦君:《劳动合同解除中的“三金”适用——兼论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态度》,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5期。
- 119参见姜颖:《劳动合同期限的立法探讨》,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5期。
- 120参见吴文芳、韦祎:《论劳动合同中的附随义务——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的相关条款》,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
- 121参见侯玲玲、曹燕:《劳动派遣关系的法律规制研究》,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6期。
- 122参见曹艳春:《劳动派遣关系中的雇主替代责任研究》,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3期。
- 123参见单海玲:《涉外劳动纠纷中竞业禁止协议准据法之研究——以微软与Google纠纷案为视角》,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