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法理学不应被降格为琐碎的技术,而应坚守精神的高度,应为一种德性的法律生活提供精神的牵引与人文的支撑。法理学界在围绕法律全球化、法律理想图景、法制现代化、法治与和谐、法治与社会公平、人权保障、司法改革、法学方法论等问题展开的研究中,中国意识、问题意识、实践意识的日渐凸现,加速了法理学研究的分化与聚合、进深与提升。取道中国,立足当下,发乎问题,关注实践,将是未来中国法理学成长的支点。
关键词(KeyWords): 法理学;中国性;问题性;实践性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徐显明;齐延平;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参见汤唯、王加卫:《论中国法学流派分野的基本端倪》,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6期。
- [3]2006年出版的有份量的法理学学术著作有50多本。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力:《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张永和:《信仰与权威——诅咒(赌咒)、发誓与法律之比较研究》、朱景文:《跨越国境的思考:法理学讲演录》、周永坤:《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於兴中:《法治与文明秩序》、郑戈:《法律与现代人的命运:马克斯.韦伯法律思想研究导论》、马长山:《法治进程中的‘民间治理’:民间社会组织与法治秩序关系的研究》、汪世荣:《判例与法律发展:中国司法改革研究》、武建敏:《司法理论与司法模式》、焦宝乾:《法律论证导论》等。
- [4]参见韩杼滨:《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繁荣法学研究,全面推进法制建设》,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1期。
- [5]齐延平:《人的主体性、德性与法的现代性》,载《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
- [6]参见邓正来:《中国法律哲学当下基本使命的前提性分析》,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5期。
- [7]参见邓正来:《中国法律哲学当下基本使命的前提性分析》,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5期。
- [8]参见张明新:《对我国法制发展战略的反思——以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为背景》,载《思想战线》2006年第3期。
- [9]参见徐爱国:《政体与法治:一个思想史的检讨》,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
- 10参见胡玉鸿:《“法律人”建构论纲》,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 11参见周永坤:《论中国法的现代性的十大困境》,载《法学》2006年第6期。
- 12参见徐显明:《和谐社会与法治和谐》,载《和谐社会构建与法治国家建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 13徐国栋关于新人文主义民法观的研究堪称此领域的典范(参见徐国栋:《新人文主义与中国民法理论》,载《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
- 14《法学家》在2006年第5期发表了文中七位学者的文章,就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问题展开专题讨论。另外,《法制与社会发展》在2006年第4期亦专辟了《法治与和谐社会研究》笔谈专栏。
- 15参见张文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机制》,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1期。
- 16齐延平:《人权精神的危机与拯救》,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6期。
- 17参见张翔:《基本权利的受益权功能与国家的给付义务——从基本权利分析框架的革新开始》,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1期。
- 18参见吴玉章:《公法权利的实践——结社现象的法学意义》,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5期。
- 19参见郭道晖:《公民权与公民社会》,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
- 20参见梁治平:《名誉权与言论自由:宣科案中的是非与轻重》,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2期。
- 21参见苏力:《戏仿的法律保护和限制——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切入》,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
- 22参见季卫东:《网络化社会的戏仿与公平竞争——关于著作权制度设计的比较分析》,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
- 23参见王新清、赵旭光:《精英对话与民众诉求——对中国司法改革理论和实践的反思》,载《法学家》2006年第5期。
- 24参见刘松山:《人民法院的审判依据》,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4期。
- 25参见曹士兵:《最高人民法院裁判、司法解释的法律地位》,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
- 26参见何家弘:《中国陪审制度的改革方向——以世界陪审制度的历史发展为借鉴》,载《法学家》2006年第1期。
- 27参见刘作翔、徐景和:《案例指导制度的理论基础》,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3期。
- 28参见郑成良:《论法律形式合理性的十个问题》,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6期。
- 29参见郑永流:《法律判断大小前提的建构及其方法》,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4期。
- 30参见张保生:《法律推理中的法律理由和正当理由》,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6期。
- 31参见吴丙新:《司法的真相——在法律解释的合法性和妥当性之间》,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2期。
- 32参见陈景辉:《原则、自由裁量与依法裁判》,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5期。
- 33参见周成泓:《规则、原则、程序——对法律原则的一个诠释》,载《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3期。
- 34参见林来梵、张卓明:《论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从规范性法学方法论角度的一个分析》,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2期。
- 35参见朱继萍:《论不确定性对法律的基本建设作用》,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2期。
- 36参见陈林林:《基于法律原则的裁判》,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3期。
- 37关于法学方法论的研究,除学术期刊外,陈金钊、谢晖主持的《方律方法》(第五卷)也发表了大量最新研究成果。
- 38候猛:《当代中国法学理论学科的知识变迁》,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5期。
- 39参见魏敦友:《再评‘法律信仰’》,载《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 40参见张永和:《法律不能被信仰的理由》,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3期。
- 参见郭忠:《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法律的社会精神基础》,载《法学家》2006年第4期。
- 42参见许章润主编:《法律信仰———中国语境及其意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序言。
- 43参见谢晖、陈金钊主持的《民间法》(第五卷)刊登了大量有关民间法的研究成果。
- 44参见李学兰:《中国民间法研究学术报告(2002-2005年)》,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 45参见刘笃才:《中国古代民间规约引论》,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
- 46参见衣家奇:《“赔命价”——一种规则的民族表达方式》,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 47[爱尔兰]J.M.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王笑红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