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法、德、日、英、美五国刑事诉讼中的公诉证据标准之所以都比有罪判决的证据标准低,有其特殊的原因;为了防止无根据地决定起诉或者恶意追诉,法治国家普遍要求对重罪案件在决定起诉之后、实体审理之前进行司法审查,公诉证据标准不仅是控方自行掌握的“行业标准”,而且是一种必须接受司法审查的“法定标准”,达到这一标准是国家要求被告人在公开的法庭上回答指控的前提条件;我国的公诉证据标准与定罪的证据标准相同,而且不受司法审查;中国特有的诉讼构造和证据规则以及防止错诉、错判的现实需要,决定了中国应当坚持而不应当降低现行法规定的公诉证据标准。
关键词(KeyWords): 公诉;证据标准;司法审查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孙长永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参见[法]卡斯东·斯特法尼、乔治·勒瓦索、贝尔纳·布洛克:《法国刑事诉讼法》,[日]泽登佳人、泽登俊雄、新 仓修译,成文堂1982年版,第313-314页。
- ②[德]Clause Roxin:《德国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台湾三民书局 1998年印行,第416页。
- ①[德]Clause Roxin:《德国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台湾三民书局 1998年印行,第434页。
- ②关于这场争论的详细情况,可参见[日]田宫裕:《日本的诉追》,有斐阁1998年版,第75页以下。
- ③[日]田宫裕主编:《刑事诉讼法 I》,有斐阁 1975年版,第 452页。
- ④ [日]法务省刑事局编:《日本检察讲义》,杨磊、张仁等译,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0年版,第 81页。
- ⑤关于英国皇家检察官审查起诉时所掌握的证据标准,皇家检察机关在网上有详细的解释,参见 What does the CPS do?at http//www.cps.gov.uk/cps_b/what does,htm
- ①A. B. A. Code of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7 --103(A).
- ②A. B. A. Standards of Criminal Justice (2nd ed. 1980) 3 - 3. 9(a).
- ③Floyd Feeney, German and American Prosecutions: An Approach to Statistical Comparison, A BJS Discussion Paper,Febzuary 1998, NCJ - 166610, at http: //www. ojp. usdoj. gov.
- ④Yale Kamisar, Wayne R. LaFave and Jerold H. Israel, MODERN CRIMINAL PROCEDURE 896, 8th ed., 1994.
- (5)同②3 --3. 9(d).
- ⑥同②3 - 3. 9(e).
- ①参见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第74条。
- ②同①,第177条。
- ③同①,第190条、196条。
- ④同①第202—204条、第211条。
- ⑤同①,第198条、199条。
- ①参见《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下册,第709页。
- ②参见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417—420条。
- ③同②,第199条第1款。
- ④同②第201条。
- ⑤同②,第202条。另参见[德]Clause Roxin《德国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台湾三民书局 1998年印行,第433页。
- ①德国《刑事诉讼法》,第203条。
- ②同①,第204条;另参见[德]Clause Roxin德国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台湾三民书局1998年印行,第436页。
- ③对于开始审判程序的裁定,只有当裁定不同于检察官原来的公诉意见,而宣布案件系属于较低级别的法院管辖 时,检察官才有权提出即时抗告。同①,第210条第1款、第2款。
- ④[德]Clause Roxin:《德国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台湾三民书局1998年印行,第437页。
- ⑤ 参见 John Hatchard,Barbara Huber and Richard Vogler,COMPARATIVE CRIMINAL PROCEDURE 129,B.I.I.C.L. 1996;另据统计,中间程序结束时,法院批准进入审判程序的,大约占全部起诉案件的99%,参见前引Floyd Feeney 文,第四部分“定罪”。
- ⑥这种分歧在理论上主要表现为是否承认“公诉权滥用论”。参见孙长永:《抑制公诉权的东方经验》,《现代法学》 1998年第6期。
- ⑦[日]高田卓尔:《公诉权理论的反思》,载《刑事法学的基本问题》(下),1958年版第897页,转引自[日]田宫裕主编: 《刑事诉讼法I》,有斐阁1975年版,第488页。
- ⑧[日]井户田侃:《刑事程序的构造序说》,有斐阁1971年版,第89页。
- ⑨[日]平野龙一:《侦查与人权》,有斐阁1981年版,第189页以下。
- ⑩在1997年度,日本地方法院依普遍程序受理的一审案件中,驳回公诉的仅占0.2%;简易法院受理的一审案件中, 驳回公诉的仅占0.3%。参见[日]田中开:《关于刑事程序的历年统计资料》,日本《实用法律杂志》1999年第1期。
- ①参见《1980年治安法院法》第6条第1款。
- ②同①第6条第2款。
- ③参见《1981年治安法院规则》第7条。
- ④参见John Sprack,Emmins on Criminal Proccduro 176,Blackstonc Prcss Ltd,8th cd.2000.
- ⑤同①第5E条。
- ⑥同③第7条第5款。
- ⑦参见The Practice Direction(Submission of No Case)[1962]1 WLR 227.
- ⑧参见John Sprack,Emmins on Criminal Proccduro 176,Blackstonc Prcss Ltd,8th cd,2000,第 183页。
- ①根据皇家检察机关1998-1999年度报告,在刑事法院的无罪判决中,法官指示判决无罪的占21.2%。参见John Sprack,Emmins on Criminal Proccduro 176.Blackstonc Press Ltd,8th cd.2000.第 285页。因此,正式审理程序中对于 公诉的审查决不是一种过场,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权力制约手段。
- ②参见Galbraith [1981]1 WLR 1039,at 1042.
- ③参见《1987年刑事审判法》第4—6条。
- ④参见《1991年刑事审判法》第53条。
- ⑤关于申请“自动起诉状”的程序,参见《1971年刑事起诉规则》以及前引Sprack书,第189-190页。
- ①关于申请驳回起诉的具体程序,参见《199年犯罪与违反秩序法》附表三。
- ②参见John Sprack,Emmins on Criminal Proccduro 176,Blackstonc Prcss Ltd,8th cd.2000,第192页。
- ③参见Hurtado v。California,110 U S.516(1884);Lem Woon v.Oregon,229 U。S。586(1913);Gerstein v.Pugh,420 U.S.103 (197).
- ④参见《美国法典》第3060条和《联邦刑事诉讼规则》第5条第3款。
- ⑤Yale Kamisar,Wayne R.LaFave and Jerold H.Israel,MODERN CRIMINAL PROCEDURE896,8th ed,1994.第987页。
- ⑥但其中又有少数几个州规定对应判处死刑或无期徒刑的重罪必须由大陪审团审查起诉。
- ①Yale Kamisar, Wayne R. LaFave and Jerold H. Israel, MODERN CRIMINAL PROCEDURE 896, 8thed, 1994. 第960 -961页。
- ②参见《联邦刑事诉讼规则》第5.1条第1款。
- ③参见 Graham and Letwin,The Preliminary Hearing in Los Augeles:Some field findings and Legal Policy Observations 18 U.C.L.A.L.Rev.635,747(1971).
- ④参见《田纳西州刑事诉讼规则》第5.1条第1款。
- ⑤如《联邦证据规则》第1101条第4款第3项明确规定,证据规则不适用于刑事案件的预审程序。
- ⑥同②第5.1条第1款和第12条。
- ⑦ Jackson v.Superior Court,399 P.2d 374(Cal.1965).
- ⑧参见 Utah v.Morgan,2000 Ut.App。48(2000);New Jersey v.Jackson,326 N。J.Super.276(1999).
- ⑨同①第971-972页。
- ①如 State v。Franklin,234 N.W.2d 610 (Neb.1975).
- ②Yale Kamisar,Wayne R.LaFave and Jerold H.Israel,MODERN CRIMINAL PROCEDURE 896,8thed,1994 第 984页。
- ③同②,第952页。
- ④参见 United States Attorneys’ Manual, 9-11.231-232
- ⑤参见《联邦刑事诉讼规则》第6条第6款。
- ⑥同⑤第6条第2款和第12条。
- ⑦参见 United States v.Mills,792 F.Supp。444(M。D.N.C.1992); United States v.Cruz,478 F 2d 408(5th Cir. 1973).
- ①参见1998年1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 委员会《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7条。
-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 171-172页。
- ③黄达亮:《我国刑事证据标准之不足》,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3期。
- ④张穹主编:《公诉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2页。
- ⑤参见龙宗智:《试论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6期;李学宽、张小玲:《关于刑事证明标 准层次性问题的探讨》,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二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148页。
- ⑥樊崇义主编:《刑事证据法原理与适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3页。
- ⑦关于“审判中心主义”在两大法系刑事诉讼中的具体表现,参见孙长永:《审判中心主义及其对刑事程序的影响》, 载《现代法学》1999年第4期。
- ①张穹主编:《公诉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