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针对当前刑法学界对于“刑法规范之模糊性”的系统研究相对欠缺的状况 ,本文以自然科学中的模糊论与语言学理论中的模糊语义学为基础 ,着重论证了“模糊性是刑法规范的又一基本属性”、“刑法规范的明确性与模糊性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等观点 ;指出刑法规范的明确性与模糊性之平衡是刑事立法的理想追求 ;而实现这种平衡的基本途径就是“明确性与模糊性的整合机制”
关键词(KeyWords): 明确性;模糊性;平衡;整合机制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杨书文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日 ]穗积陈重 :《法律进化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第 143页。
- 参见 [日 ]浅居喜代治等 :《模糊系统理论入门》 ,赵汝怀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2年版 ,序。
- 如贝卡里亚曾指出 :“不幸者最凶狠的刽子手是法律的捉摸不定”。 [意 ]贝卡里亚 :《论犯罪与刑罚》 ,黄风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年版 ,第 6页
- 马克昌 :《刑法修订的指导思想》 ,载《法学前沿》第 1辑 ,法律出版社 1997年版 ,第 4页。
- 卜思天·M·儒攀基奇 :《刑法理念批判》(英文版 ) ,序。
- [美 ]E·博登海默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邓正来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第 39页。
- 同① ,第 2 6 8页。
- 甘雨沛 :《比较刑法学大全》(上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第 2 0 6页
- 同⑤ ,第 34 9页。
- [美 ]E·博登海默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邓正来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第 40 2页。
- 参见刁容华主编 :《中西法律思想论集》 ,台湾台北汉林书局 1984年版 ,第 16 5页。
- 在凯尔森看来 ,“法律效力”与“法律实效”是两个既有严格区分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同 ②,第 16 7页。
- 沈宗灵 :《现代西方法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 16页。
- [美 ]E·博登海默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邓正来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第 32 6页
- 甘雨沛、何鹏 :《外国刑法学》(上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年版 ,第 2 16页。
- [美 ]道格拉斯·N·胡萨克 :《刑法哲学》 ,谢望原等译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第 2 18页
- 参见 [美 ]E·博登海默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邓正来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第 12 8页。
- 同① 。
- 王晨光 :《法律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与“错案追究制”的误区》 ,载《法学》1997年第 3期
- [法 ]勒内·达维德 :《当代主要法律体系》 ,漆竹生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年版 ,第 90页。
- [美 ]威廉阿尔斯顿 :《语言哲学》 ,牟博译 ,三联书店 1998年版 ,第 2 0 6页。徐国栋 :《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第 2 4页。
- [日 ]泷川幸辰 :《犯罪论序说》(上 ) ,王泰译 ,载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第 3卷 ,法律出版社 1999年第 1版 ,第190页。
- [英 ]哈特 :《法律推理问题》 ,载《法学译丛》1991年第 5期 ,第 19页。
- 张志铭 :《法律解释操作分析》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第 12 8- 131页。
- [美 ]E·博登海默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邓正来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第 486页。博登海默进一步认为 ,当人们建构和界定概念时 ,他们通常考虑的是那些能够说明某个概念的最为典型的情形 ,而不会严肃考虑那些难以确定的两可情形。实际上 ,在法律的各个领域中 ,我们都可发现棘手的难以确定的两可情况 ,亦即边缘情况
- 参见储槐植 :《刑法存活关系———关系刑法论纲》 ,载《法制与社会发展》 ,1996年第 2期。
- [美 ]E·博登海默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邓正来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第 11页
- 参见陈兴良主编 :《刑事法判解》第 3卷 ,法律出版社 2 0 0 1年版 ,第 5 78- 5 79页。
- 林山田 :《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 ,台湾台北三民书局 1981年修订第 3期 ,第 10 3页
- 陈兴良 :《论刑法基本原则与刑法的完善》 ,载《刑法发展与司法完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第 87页。
- 参见吴宗宪 :《西方犯罪学》 ,法律出版社 1999年版 ,第 6 0页。
- 一般认为 ,我国刑法中的绝对确定法定刑有 :第 12 1条劫持航空器罪、第 2 39条绑架罪、第 2 40条拐卖妇女儿童罪、第317条暴动越狱罪、持械聚众抢劫罪等等
- 储槐植 :《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第 34 6页— 35 7页。
- 比如原联邦德国刑法典规定的杀人罪、日本刑法典规定的受贿罪、美国模范刑法典规定的盗窃罪等
- 陈兴良 :《刑法哲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第 2 70页。
- 相近观点请参见余欣喜 :《犯罪动机应是犯罪构成的选择要件》 ,载《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8年第 1期 ,第 34页。该文明确指出 :“刑法所表明的犯罪目的 ,实际上是犯罪的动机”。
- 高西红 :《进一步完善我国刑法的初步设想》 ,载杨敦先等主编 :《刑法发展与司法完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第 6页。
- SeeGeorgeSyrota ,“ARadicalChangeintheLawofRecklessness?”
- [1982 ]Crim .L .R .p .10 2 .
- SeeDonaldStuart,“MeasRea,NegligenceandAttempts.”
- [196 8]Crim .I.M .p .6 5 3
- ① 钱业弘、赵永红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 92条第二款的解释 )何时生效》 ,载《人民检察》2 0 0 0年第 8期 ,第 5 1页
- 参见徐国栋 :《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第 2 1页。
- 所谓“诉讼诈骗” ,是指借助于国家司法权力而实施的诈骗行为。具体而言 ,被告人以提起民事诉讼为手段 ,使用伪造的合同、票据等相关证据 ,使法院做出错误判决 ,从而诈取被害人之财物所有权的非法行为。参见杨书文 :《建议我国刑法中增设诉讼诈骗罪》 ,载《法制日报》2 0 0 0年 6月 18日理论版
- ① 王作富、赵秉志主编 :《刑法完善专题研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第 5 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