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确定量刑基准既可为个罪刑罚量的求得提供参照系,也能有效防止量刑的畸轻畸重。作者指出,中国刑法学者近年来对量刑基准问题有所研究,但在概念界定、存在必要、确定方法诸方面都有分歧,需细加辨析:而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上的相关研究、英美国家关于量刑基准的立法实践都值得我们借鉴。最后,在澄清误解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有必要在司法实务中依实证分析法确定量刑基准,为量刑过程和结果的合理化、客观化和公正性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KeyWords): 量刑基准;分歧辨析;比较研究;确定方法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周光权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抽象个罪,是指某一个拥有自己名称的法定罪的集合,如杀人罪、盗窃罪、贪污罪等。
- ③具体个罪,是指某一个在社会生活中实际发生、需要由司法官员具体决定惩处的犯罪。
- ③参见周光权:《量刑情节冲突及其解决的争议问题研究》,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4期。
- ①参见何鹏主编:《现代日本刑法专题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第 175页。
- ②参见[日]西原春夫主编:《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日本法学家论日本刑事法》,李海东等译,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1997年联合出版,第150页。
- ③参见苏惠渔等;《量刑与电脑》,百家出版社1989年版,第101页。
- ④少数日本学者也有大致相同的见解,认为从重从轻(狭义的量刑)以法定刑为基准,加重减轻(广义的量刑)同样以法定刑为基准(参照苏惠渔、西原春夫主编:《中日刑事法的理论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0页)。
- ⑤参见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28页。
- ①参见赵炳寿主编:《刑罚专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 ②参见郑伟:《重罪轻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页。
- ③当然,此时对犯罪人宣告的刑罚可能和量刑基准所标示的刑罚量接近或相差无几。
- ①对于前述三种观点的详细分析.请参见苏惠渔等:《量刑方法研究专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8页。
- ②参见郑伟:《重罪轻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页。
- ③参见郑伟:《重罪轻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
- ①参见何鹏主编:《现代日本刑法专题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页。
- ②参见[日]西原春夫主编:《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日本法学家论日本刑事法》,李海东等译,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1997年联合出版,第142页。
- ①参见[日]西原春夫主编:《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日本法学家论日本刑事法》,李海东等译,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1997年联合出版,第141页以下。
- ②参见何鹏主编:《现代日本刑法专题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页。
- ③参见[日]西原春夫主编:《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日本法学家论日本刑事法》,李海东等译.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1997年联合出版,第150页。
- ①参见[日]西原春夫主编:《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日本法学家论日本刑事法》,李海东等译,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1997年联合出版,第152页。
- ②参见储槐植:《美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5页。
- ①参见《美国量刑指南》,王世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
- ②参见《美国量刑指南》,王世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5页。
- ③参见《美国法典》,第994(b)(2)节。
- ④参见《美国法典》,第18篇第3742节。
- ⑤参见郑伟:《重罪轻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 ⑥参见李贵方:《自由刑比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5页。
- ⑦参见郑伟:《重罪轻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1页。
- ⑧参见储槐植:《美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8页。
- ①对此,美国学者有大致相同的见解:人们往往对犯罪的法定刑有相当好的理解,但这种认识反映的只不过是人们对恰当惩罚的偏好和期待。参见[美]K R Willams ,J P Gibbs,and M L Ericrson,”Public Knowledge of Statutory Penalities:The Extent and Basis Accurate Perception,’23 Pacific Sociological Review 105(1980)
- ②参见郑伟:《重罪轻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 ③参见《美国量刑指南》,王世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页。
- ①详细的分析请参见苏惠渔等:《量刑方法研究专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9页。
- ②实际上,这属于“量刑标准”的问题,与我这里所说的量刑基准是不同层面的问题。日本学者以及我国有的学者都将其混为一谈了(参见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7页)。但在德国刑法学中,学者们亦未从量刑基准的角度理解责任、预防及其关系问题,对此,请参见[德]Jakbos,Das Schuldprinzip, 1993,S T.;另见 Roxin; AT, 2. Aufl, 1994, 19 Rn 3
- ①参见姜富权:《量刑情节论》,吉林大学博士论文(1994),第114页以下。
- ②参见何鹏主编:《现代日本刑法专题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5页。
- ③参见苏惠渔等:《量刑方法研究专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78页以下。
- ④参见郑伟:《重罪轻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以下。
- ①参见[日]西原春夫主编:《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日本法学家论日本刑事法》,李海东等译,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1997年联合出版,第150页。
- ②参见郑伟:《重罪轻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