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在中国法制正全速迈向全面现代化的今天,对“现代法”的概念、性质、特点、形式、内容以至价值取向的探讨,是走向世纪之交的中国法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课题。现代法这个概念甚至有可能成为中国法理学发展中的一个可供采纳的新范式(或称规范认识架构,即PARADIGM)的核心范畴。张文显教授1994年底在《中国法学》发表“市场经济与现代法的精神论略”一文,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建构了“现代法的精神”的概念。本文试图从当代西方人文及社会科学思想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有关研究继续深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陈弘毅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 《中国法学》1994年第6期第5页。
- ② 参见王晨光:《韦伯的法律社会学思想》.《中外法学》1992年第3期7页;苏力:《关于市场经济和法律文化的一点思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报)1993年4期第8页;D.M.Trubek,“Max Weber on Law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Wisconsin Law Review 1972,p.720;M.Rheinstein(ed.),Max Weber on Law in Economy and Society,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4。
- ③ 昂格尔(R.M.UNGER)著,吴玉章、周汉华译:《现代社会中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6-47页。上述自主性的观点源于韦伯,昂格尔则进一步把它分为这四方面。
- ① 参见何信全:《海耶克自由理论研究》,台北:联经出版社;F.A.Hayek,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London:Routledge &.Kegan Paul,1960;F.A.Hayek,Law,Legislation and Liberty,London:Routledge &.Kegan Paul,1982.
- ① 参见道格拉斯·诺思等著,张炳九译:《西方世界的兴起》,学苑出版社,1988年版;诺思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李甫基著,夏道平等译:《自由经济的魅力》,台北:天下文化,1988年版,T.Eggertsson,Economic Behavior and Institutions,Cambrid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1992年10月号和《信报财经月刊》(香港)1993年11月号都分别刊登了数篇介绍诺思学说的文章。
- ① 参见C.Taylor.Sources of the Self,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J.Tully(ed.),Philosophy in an Age of Pluralism:The Philosophy of Charles Taylor in Ques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 ② 这些其他的研究J.Finnis.Natural Law and Natural Rightts,Oxford:Clarendon Press.1980,pp.198-210;J.Feinberg,"The Nature and Value of Rights."Joural of Value Inquiry 4(1970) ,p.243;A.I.Melden,Rights in Moral Live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chs.7,8,10。
- ① 参见徐炳:《人权理论的产生和历史发展》,《法学研究》,1989年第3期第1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3年8月》第124页。
- ② 参见赵敦华:《卡尔·波普》,香港:三联书店,1991年版;Bryan Magee,Popper,Fontana Paper backs,1973;叶保强:《开放社会的知性基础》,载于何宇澄、李绍强合编《皓哲璇先:波柏士九十大寿庆祝文集》,香港:田园书屋,1992年版;K.Popper.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Vols.Ⅰ&Ⅱ,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5th ed.1966。
- ① 参见J.Habermas,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Vols.1&2,Boston:Beacon Press,1984,1987;J.Habermas,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Cambridge,Mass.:MIT Press,1989:J.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中译本),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孙善豪:《哈伯玛斯》,载於沈清松编:《时代心灵之钥:当代哲学思想家》,台北:正中书局,1991年版;高宣扬:《哈伯玛斯论》,台北:远流,1991年版;W.Outhwaute,Habermas,Cambridge,Polity Press,1994;L.J.Ray,Rethinking Critical Theory,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3;S. Best and D. KeIIner, PoStmthere Theory,NeW York:Guilford press,1991:尤根·哈贝马期:《法治与民主的内在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第9期(1994年秋季卷)第139页;童世骏;《“填补空区”:从“人学”到“法学”-哈贝马斯的》,《中国书评》第2期(1994年11月)第29页。
- ① 参见A.Maclntyre,Whose Justice? Which Rationality? London:Duckworth,1988;J.Horton and S.Mendus(eds.),After MacIntyre,Cambridge:Polity Press,1994。
- ① 参见H.Reiss(ed.),Kant's Political Writing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nd ed.1991;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中译本),商务印务馆,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