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对抗式诉讼模式以控辩双方的诉讼对抗和法官中立听证为基本特征,在其漫长渐进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发现真实、权利保障等一系列理论基础。对抗式诉讼模式有利有弊,处于变动中的中国刑事诉讼改革应趋利避害,在完善既存制度的同时,建立司法审查、证据开示等新制度,以保障对抗式诉讼模式的有效运行。
关键词(KeyWords): 对抗式诉讼模式;真实发现;权利保障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陈卫东;张月满;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参见[日]土本武司:《日本刑事诉讼法要义》,董?舆、宋英辉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12页。转引自陈卫东:《程序正义之路》(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 [2][美]迈克尔.D.贝勒斯:《程序正义—向个人的分配》,邓海平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 [3]Jenny Wceman,Evidence and the Adversarial prosess,Blanckwell Publishers.1992,p.4转引自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5页。
- [4]SeeRichard Vogler,AWorld ViewofCriminal Justice,Printed and bound in Great Britain by MPG Books Ltd,Bodmin,Cornwall.2005,p.129.
- [5]参见刘计划:《中国控辩式庭审方式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 [6]参见郭志媛:《对抗与合作:我国刑事诉讼改革的模式定位》,载《中国司法》2006年第6期。
- [7]关于意大利刑事诉讼改革新近发展,参看陈卫东、刘计划、程雷:《变动不居的意大利刑事司法制度》,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12期。
- [8]关于法国刑事诉讼改革的新近发展,参看陈卫东、刘计划、程雷:《法国刑事诉讼法改革的新进展》,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10期。
- [9]参见王兆鹏:《台湾刑事诉讼法的重大变革》,载《两岸四地法律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
- 10转引自陈卫东主编:《刑事诉讼法资料汇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页。
- 11SeeMartin,B Speech“The Adversarial model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what change is happening?”Venue:Heads of Prosecuting Agen-cies in the Commonwealth Conference,23-26September1997,Wellington,New Zealand.
- 12如根据英国2003年《刑事司法法》第43条的规定,控方可以申请在严重或复杂的欺诈案件中,在没有陪审团参加下进行审理。如果法庭认为该案审理时间过长或相当复杂,那么法庭可以裁量该案不由陪审团审理。
- 13[美]艾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希.弗兰克:《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陈卫东、徐美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 14[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李克强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5页。
- 15宋冰编:《读本: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 16巫宇甦主编:《证据学》,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第78页。
- 17Gary Goodpaster,On The TheoryofAmerican AdversaryCriminal Trial,Th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and Crimnology.vol.78.No.1.1987.134.
- 18美国总统詹森于1965年寄方兴未艾委员会咨文中的引言,转引自陈卫东:《程序正义之路》(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
- 19参见黄东熊:《论当事人主义》,载《刑事诉讼法研究》,第175页。
- 20陈光中主编:《刑事一审程序与人权保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 21参见梁玉霞:《论刑事诉讼方式的正当性》,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92-93页。
- 22参见前引[5],刘计划书,第21页。
- 23参见田文昌、陈瑞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律师建议稿与论证》,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 25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8条和第47条的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各方讯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然而,实践中,证人出庭率极低,不仅使证人证言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难以保证,同时也损害了被告人的质证权,使庭上对抗无法展开。据调查,全国各地的法院刑事案件的证人出庭率普遍在10%以下。参见胡云腾:《证人出庭作证难及其出路》,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5期。而我国西部某市基层和中级两级法院刑事案件中的证人出庭率仅为0.38%。参见左卫民、马静华:《刑事证人出庭率———一种基于实证研究的理论阐述》,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6期。
- 26前引18,陈卫东书,第105页。
- 27张月满:《论我国侦查程序中法官角色的重塑》,载《政法论丛》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