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中国正在重新崛起,这是当代全球化进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而时下的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全球政治力量从西方向东方的转移,也加速了中国崛起的历史进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法制现代化或法律发展的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问题,被赋予了特殊的价值与意义。我们需要从全球的视野,揭示全球化与中国法制现代化的互动机理,把握全球化与中国崛起背景下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运动方向。
关键词(KeyWords): 全球化;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崛起;中国模式;法制现代化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公丕祥;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邓正来先生突出地强调了当代中国法学参与全球化进程的特定意义,指出要从中国发出重思世界结构中的中国,建构中国关于自己和关于世界的法律理想图景。实际上,这一观点旨在于阐释全球化时代中国法学研究的中国与世界之互动取向。参见邓正来:《谁之全球化?何种法哲学?———开放性全球化观与中国法律哲学建构论纲》,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4-21页。
- [2]参见[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罗荣渠等译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9-128页;《现代世界体系》(第2卷),罗荣渠等译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4-45页。
- [3]参见[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0页。
- [4]参见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5页。
- [5][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第4版),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页。
- [6]前引[5],第153页。
- [7][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刘尊棋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4-7页。
- [8]参见[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一八九四———一九一一年被制服时期)》,张汇文等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402页。
- [9]参见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总第4754页。
- 10参见廖一中编:《袁世凯奏议》(上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75页。
- 11前引[3],第20-21、23-24页。
- 13参见[美]保罗.肯尼迪:《读四大家的书,得知资本命运》,载英国《金融时报》2009年3月13日。
- 14参见[美]阿玛蒂亚.森:《亚当.斯密的市场从不独立运作》,载英国《金融时报》2009年3月11日。
- 15参见[美]杰弗里.加藤:《美国仍然占上风———为何美国将率先走出此次危机》,载美国《新闻周刊》2009年7月25日。
-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 17[德]M.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于晓、陈维刚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页。
- 18前引17,第14页。
- 19前引17,第15页。
- 20参见[德]格拉德.博克斯贝格、哈拉德.克里门塔:《全球化的十大谎言》,胡善君、许建东译,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 21参见邹东涛:《“华盛顿共识”与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常士訚:《两条道路的差异:“华盛顿共识”与中国发展道路》,均载俞可平、黄平等主编:《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10-411、374页。又参见[英]戴维.赫尔德:《全球盟约:华盛顿共识与社会民主》,周军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12页。
- 22参见[美]乔舒亚.雷默:《为什么要提出“北京共识”?》,载俞可平、黄平等主编:《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第5-10页。
- 23参见俞可平:《“中国模式”:经验与鉴戒》,载俞可平、黄平等主编:《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第12页。
- 24前引16,第227页。
- 25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够走自主的改革开放之路,关键在于中国拥有一个强而有力的政府,这是一个在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能够有效维持社会秩序、应对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促进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的、有较高治理能力的政府。参见马德普:《渐进性、自主性与强政府———分析中国改革模式的政治视角》,载俞可平、黄平等主编:《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第222-225页。
- 26前引16,第2页。
- 27这两个术语,是我应邓正来先生之邀,在2008年12月上旬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举办的“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社会科学”国际研讨会上第一次正式使用的。法律发展问题上的“东方主义”,是指西方学者(以及东方学者)对东方社会法律生活面貌的描述,严重地歪曲了其描述的对象;而法律发展问题上的“西方主义”,是东方文化人对西方法律形象的歪曲或误读。参见公丕祥:《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制现代化议题》,载《法学》2009年第5期,第83-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