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期待可能性的体系性地位是期待可能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责任的规范构造,甚至犯罪论体系的逻辑结构。本文以德日刑法学为背景,讨论了期待可能性的产生过程,由此考察随着期待可能性的出现而发生的罪责的内容变化,以及责任与构成要件之间逻辑关系的变动。本文认为,期待可能性是规范评价要素,它和故意、过失等心理性要素是有所不同的。在司法活动中,心理性的事实判断应当先于评价性的规范判断。但在罪责要件的构造当中,期待可能性是作为积极的归责要素还是作为消极的责任阻却事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基于思想上的经济性和诉讼上的便利性的考量,本文认为,将期待不可能作为罪责排除事由是合适的。
关键词(KeyWords): 期待可能性;体系性地位;罪责排除事由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陈兴良;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参见[德]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王世洲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页。
- [2]参见[德]弗兰克:《论责任概念的构造》,冯军译,载冯军主编:《比较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页。
- [3]前引[2],第137页。
- [4]参见童德华:《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 [5]前引[4],第11页。
- [6]参见[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施密特修订,修订译本),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页。
- [7]前引[6],第257页。
- [8]前引[1],第122页。
- [9]参见[日]小野清一郎:《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王泰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 10参见[德]贝林:《构成要件理论》,王安异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 11前引[10],第17页。
- 12参见许玉秀:《当代刑法思潮》,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 13参见[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第3版),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6页。
- 14前引[2],第138-139页。
- 15前引[6],第311页。
- 16参见[德]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603页。
- 17参见[日]川端博:《刑法总论二十五讲》,余振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9-260页。
- 18前引13,第405-406页。
- 19前引[9],第41页。
- 20前引[9],第45页。
- 21前引17,第51页。
- 22前引13,第381页。
- 23参见[日]大谷实:《刑法总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37页。
- 24参见[日]野村稔:《刑法总论》,全理其、何力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80页。
- 25前引24,第283-284页。
- 26参见[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总论》,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
- 27参见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31-365页。
- 28参见陈兴良:《规范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