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今天是:2025-01-16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法学纪事 》法学院动态
尽心呵护公众对法治的信仰
日期:19-05-30 来源: 作者:admin

    要通过对一起起司法个案的公正处置,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深深熔铸于公众的心中。
    “我还要上诉。”日前,“上访妈妈”唐慧诉永州市劳教委案被一审驳回,走出法庭之后,她掩面而泣,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无独有偶,浙江杭州强奸冤案当事人张高平出狱后,表达了相似的心迹:我这十年吃尽了苦头,流干了眼泪,但是我的心没死。我始终坚信法律是公正的。

       作为一位母亲,今天的唐慧无论对女儿的不幸经历多么痛心疾首,对自己受到的劳教处分多么不服,都没有采取有违法治的过激行动,而是选择依法诉讼去坚持自己的主张;作为一起冤案的受害者,张高平哪怕在囹圄之中也不自暴自弃,始终坚守着“正义虽然迟到但不会缺席”的信心。这份对法治的朴素信仰,令人为之动容。

  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小到文明过马路,大到依法治国,法治的根基在于公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伟力源于公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唐慧和张高平这些普通公民对法律的敬畏和坚持,正是我们建设法治中国最可贵的民意资源。

  没有信心,就没有信仰。让公民信仰法律,法律须给公民以信心。这就需要执法者公正对待公民的合法诉求,像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那样,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的一个个“官司”,都是一面面法治的镜子,也是法治建设的一级级台阶。从执法到司法、检察机关,都应悉心聆听当事人的心声,善待他们的合法诉求,通过对一起起司法个案的公正审理,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深深熔铸于公众的心中。张高平叔侄案中,有了新疆石河子检察院张飚、高晨等检察官的努力,有了河南省检察机关的积极配合,有了浙江省高院勇于纠错的举动,才有了一宗错案的沉冤得雪。正是司法机关的合力行动,给人们的法治信仰输入了强大的正能量。

  世界上从来没有抽象的法治。在这样的意义上,每一个判例,都是公众法治信仰的基石;而每一次失误,都可能导致信仰的崩塌。具体到唐慧案,除了关注“劳教决定是否合法,撤销决定是否意味着必须赔偿”的争议,公众同样希望看到湖南省政法委兑现去年8月作出的承诺,彻查唐慧女儿被逼卖淫案,及时公布调查结果,在这起始终伴随争执和猜疑的案件上给社会一个清楚明白的答案。

  公众关注唐慧案,既是对一位母亲锥心之痛的同情和关切,更表达了对改革劳教制度的急切呼唤。随着人民群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更加强烈,我们需要在司法改革与法治文明建设方面做更大努力。事实上,推动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近年来不曾停步。今年1月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提出包括劳教制度改革在内的四项改革。在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表示,劳教制度改革方案正抓紧制定,年内有望出台。人们对此充满期待。

  党的十八大重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进一步树立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让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成为立法者的不懈追求,让公正文明执法成为执法机关的共同意识,让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让法治不仅成为一种治国方略,更成为一种全民自觉的生活方式,则法治中国可期,公平正义长在。

关注我们
中国法学杂志社

友情链接

LINKS